2009年6月1日 星期一

甲狀腺 小器官大作用


http://news.sina.com 2009年05月30日 01:03 僑報

  剛剛有了寶寶並一直覺得很疲勞;感到毫無緣由的情緒低落,或焦躁緊張;飲食並沒有變化,但體重卻持續增加或降低。你有這些癥狀嗎 如果有,你知道這些癥狀可能都是由你的甲狀腺激素紊亂引起的嗎

  全球共有超過三億的人患有甲狀腺疾病,但其中很多患者並不知曉,他們長期患病或病情加重的危險性在不知不覺中增加。

  小器官的大作用

  甲狀腺是一個蝴蝶形的器官,位於氣管前方,能夠産生兩種激素:甲狀腺素(也叫T4)和三碘甲狀腺原氨酸(也叫T3) 。這兩種激素隨血液循環,調控著人體的代謝,影響到身體的每個角落。

  甲狀腺決定著體內其它器官的工作速度,身體用氧量,並調節體溫和體力水平。

  當甲狀腺出了問題

  如果甲狀腺功能過強或減低,整個身體的代謝就會發生變化。如果甲狀腺不能産生足夠的激素,甲狀腺功能就會減低,引起一種很常見的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症(簡稱甲減)。

  甲減的征狀:甲減最常見的癥狀是感覺疲乏無力和/或情緒低落及體重增加。

  其它癥狀包括:月經紊亂,血壓、膽固醇水平增加,怕冷,便秘,關節肌肉疼痛,記憶力減退,毛髮、指甲變薄變脆。

  甲減是一種不能治愈、但可以通過藥物得到很好糾正的疾病。

  左旋甲狀腺素能替代身體內不能自然産生的甲狀腺激素,這叫做甲狀腺替代治療。

  替代治療應當維持終生,不能中斷,即使癥狀被控制後也是如此。

  甲亢的征狀:如果甲狀腺功能過強,就會産生過量的甲狀腺素。血中過量的甲狀腺素會加快身體運轉的速度,這種情況叫做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得了甲亢的人可能會出現體重降低,覺得焦慮不安、愛生氣,出汗多,手顫,身上沒有力氣,容易失眠,月經減少、周期延長,心率增快、心慌等癥狀。

  甲亢的最常見病因是格雷夫斯病(Graves’ disease),它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的疾病(如Ⅰ型糖尿病等)彼此相關,常常聚集出現於某些家族中。

  甲亢可以用抗甲狀腺藥物、手術或放射性碘治療。放射性碘治療能破壞甲狀腺細胞,可能導致甲狀腺的功能減低。

  哪些人易患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疾病在女性中更加常見,比男性多8倍。青春期、妊娠期、分娩後、更年期和患抑鬱症時,得甲狀腺疾病的危險性進一步增加。

  如果有甲狀腺疾病的家族史,患有免疫疾病如Ⅰ型糖尿病或白癜風,年齡超過50歲,或是曾經做過甲狀腺手術,那麼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得甲狀腺疾病的危險性都會增加。

  白癜風,做過放射性治療或頸部曾經暴露於大劑量x-綫的人也容易得甲狀腺疾病。

  甲狀腺疾病的發病率在一些遺傳綜合征如唐氏綜合症和特納綜合征患者中也會增加。白人和亞洲人的發病率比其他人種高3倍。

  怎樣知道自己甲狀腺出了問題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朋友有了甲狀腺疾病的癥狀,一定不要暗自著急。請拜訪醫生,他們會為你安排血液檢測,看看血中的促甲狀腺激素(TSH)水平。TSH是由垂體産生的。這項檢測結果會讓醫生了解你的甲狀腺功能是什麼樣子的。

  由於甲狀腺疾病在女性中更常見,並且隨年齡增加發病率也增高,因此當你35歲以後,建議考慮每隔5年檢測一次TSH,如果同時還有其他危險因素如格雷夫斯病家族史的話,檢測的頻率還要更頻一些。

  70歲以上應當每年檢測TSH。

10道題自測你有無甲狀腺疾病


2009-5-30 【大公網訊】

5月25日~31日是國際甲狀腺周,由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發起,默克雪蘭諾全面支持的「中國百城百院甲狀腺健康教育行動」日前在上海瑞金醫院正式啓動。

甲狀腺疾病是一個隱形殺手,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會分會秘書長王衛慶介紹,中國甲狀腺疾病的檢出率僅有10%,而治療率却不足6%,正確治療率更是低至3%。

但甲狀腺是個重要的器官,往往牽一髮而動全身。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副院長、內分泌代謝科主任寧光說,甲狀腺功能减退時能增加心臟病的風險,和女性阿爾茨海默病也有關。甲狀腺功能亢進的時候,則會有心臟病和骨質疏鬆的風險。

但是人們的甲狀腺相關知識太少,往往忽視檢查,即使有了症狀也不會想到是甲狀腺的問題。所以,過了35歲以後,尤其是女性朋友,每5年就該檢查一次甲狀腺。

35歲以上的女性很多會出現甲狀腺功能减退或亢進,但容易把甲狀腺疾病的症狀與一些亞健康狀態混淆,如失眠、焦慮、注意力不集中等。

此外,生孩子後一年內出現甲狀腺疾病的比率超過7%,幷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高,這是抑鬱影響甲狀腺狀態,垂體改變,以及哺乳帶來的甲狀腺功能紊亂。

王衛慶介紹說,甲狀腺檢查特別簡單,只要抽血做個血液甲狀腺激素水平測定(TSH)就行,如果TSH的數值不在正常範圍,有减低或亢進趨勢的時候,就要及早治療。

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學分會還爲擔心有甲狀腺疾病的人準備了10道問答題,如果你的回答有5項或以上時,請儘快到醫院就診。

1.我感到乏力,常犯困,體力和精力都不足。

2.我的大腦思維遲鈍,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力下降,行動和反應慢。

3.體重突然增加許多。

4.皮膚乾燥、指甲很脆、灰白,易折斷。

5.常常會覺得冷。

6.我有很多負面的想法,感到情緒低落抑鬱。

7.腸道和代謝好像都慢,時常會便秘。

8.感到肌肉和骨胳僵硬酸痛,手感到麻木。

9.我的血壓增高或者心跳變慢了。

10.膽固醇水平增高。

來源:健康時報

矯正兒童偏食 父母先要有7大正確觀念


【5/31 20:35】 〔中央社〕

小孩吃飯要威脅利誘,許多父母都有此煩惱,小兒科醫師今天認為,父母自己要先培養7大正確兒童飲食觀念,對於長期偏食的孩子,可諮詢醫師進行營養及成長評估。

身高90公分,體重12公斤的Romy,比身材中等的同齡幼兒矮5公分、輕2.68公斤,但是她的媽媽總忍不住拿糖果哄騙、買開胃酵素,想盡辦法要她多吃點。她說,今年3歲4個月的Romy穿的是姊姊1歲時的衣服。

在國泰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洪依利眼中,Romy屬於身高尚可、體重偏輕的小朋友,但她不是特例,在一項300人的「學齡前兒童營養攝取與成長關聯」的調查中,營養失衡和營養均衡寶寶的身高差異未達統計顯著水準,但是體重卻有明顯的差異。

洪依利表示,2到4歲的幼兒,每年大約長高8到10公分,當幼兒體重瘦到一定程度時,先影響身高,接著影響體重,久而久之頭圍發育減緩,而且鈣、鐵等礦物質攝取不足,導致骨量不足,也容易生病。

洪依利說,成長中的兒童,1週攝取的食物種類更應達30種以上,威脅利誘的偏食矯正方式最要不得,這會使孩子對某些食物心生畏懼,把糖果零嘴當成美食。用餐時間拿來親子對抗,也會破壞親子關係。

她強調,要孩子營養均衡不偏食,父母先要有7大正確觀念:
不需要逼孩子把食物全部吃光、
勿讓孩子用餐時間一再拖延、
每餐提供適量且不同種類的食物、
需時常變換菜色以增加食物的新鮮感、
避免用電視或其他東西轉移孩子注意力以利專心用餐、
避免用糖果或零食作為吃飯的獎勵、
接受孩子用餐時的雜亂或髒污。


此外,洪依利也提出「營養均衡123」準則,即每半年1次諮詢醫師進行營養及成長評估、每天至少2杯奶類、如果要補充營養品應以「醫護人員推薦」、「通過臨床試驗」、「品牌值得信賴」等3準則來評選。
 
Term of Use

藏今閣 Copyright © 2009 Flower Garden is Designed by Ipietoon for Tadpole's Notez Flower Image by Dap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