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寫作小撇步》多寫多觀察 是不二法門


2008/3/7 | 作者:姚儀敏

從前有一個人苦讀英文,怎麼努力都得不到效果;一天,他們舉家移民美國,不出一年,他的英文就跟美國人沒什麼兩樣了。

寫作雖不像讀英文般,光靠死背就學得好,不過道理差不多,猶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類名言,主要在提醒大家多寫、常寫、天天寫是不二法門,強調的是次數及熟悉程度。

「多寫、常寫、天天寫」,才知道自己的文章到底缺少什麼,若能適時的讓別人看看哪裡不通順、哪裡需要改進則更好,方便自己把欠缺的補強,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羅賓威廉斯不是有一部叫做《暴雨驕陽》(Dead Poem Society)的電影嗎?劇中描述一位熱衷教學的英文老師,大力鼓吹學生追尋自我以及抓住每一天,他曾經提到一個寫作訣竅:「你就坐在打字機前一直打!」如今「坐在電腦面前」也是一樣的。

先「觀察」,然後認真的「寫出來」,這是練習寫作的好方法,也是保持思路新鮮與活力的最好方法!平常隨身帶一本小冊子,以偷窺者自得其樂的方式,把你觀察到的事物,包括神色匆匆的行人、誰又逗了誰開心……種種貼近生活的樂趣與感想,用自然的筆觸記錄下來,即可熟能生巧。

說到「觀察」,會造成一個人想法的成長與觀念的改變,甚至於多一分反思、多一分感謝和體諒。

觀察的意思相當廣泛,多觀察社會,多觀察周遭人事物,多觀察別人寫的文章,因為寫作這件事情不是一兩天就能達到某種程度,看到了一件事或一篇文章,通常伴隨著感想,怎樣把你的感想寫出來,讓別人能夠深刻了解你想表達什麼,這麼一來,就擁有某種程度的文筆能力了。

《寫作小撇步》寫作,既簡單又困難


2008/2/29 | 作者:◎姚儀敏


吸引人的文章,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寫出別人不知道的事,另一種是用別人不知道的寫法來寫。但這都不是一般人輕易能做到的,所以說,寫作這件事,要入門簡單,要出類拔萃卻很困難!

說「簡單」,是因為管它哪種題材,隨手捻來都有前例可循。

就拿描寫「英雄」來說,有人狂傲放肆地大聲宣告:「他要名留千古,把名字簽在時代的額頭上」;也有人開口便是蕭瑟冷意:「一切故事說到盡頭,總有隻老犬眷眷地守候一位英雄獨坐的晚年」。

至於寫「愛情」,有人形容是:「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古典浪漫;也有人嚮往那種:「男人害怕親密,女人害怕寂寞」的時髦浪漫。

寫「懷古」情思,有人偏好:「最後熄燈,只一個不寐的人,一頭獨白對四周的全黑」的不屈;也有人憧憬:「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左岸」那般無悔……

千百年的累積,無數卷帙的美文攤在面前,所以說,寫作很「簡單」。

說它「困難」,又是另一番滋味心頭縈繞。

同一件事情,有無數面向入手;同一句話,任千百張嘴皮說破;同一個意思,可挑到幾十個詞彙;同一字眼,又須花費多少心思琢磨?

誰讓「春風又綠江南岸」綠上千年?又是誰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聲疊千年?有多少詩人在黃卷青燈下搔首苦吟,才能走進歷史中與帝王將相比肩?有多少青年帶著一雙銳眼,終能「酒入愁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所以說寫作「困難」啊!

不過,如果你熟讀作家傳記的話,會發現他們的成功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堅持到底,懷抱信心!

《寫作小撇步》天下文章一大抄


2008/2/22 | 作者:姚儀敏


「天下文章一大抄」,這句話聽起來刺耳,同時包含著很大的揶揄成分,如果有作家膽敢在讀者面前承認這個事實,那他的作品恐怕沒人要看了。

「抄襲」對創作者而言一向被視為大忌,畢竟拷貝出來的東西價值遠不如原創,君不見一知名作家,最近在出新書時驚爆疑似抄襲風波,不就弄得滿頭包?雖說作者強調自己的文字都是親手撰寫的,仍會讓讀者感到錯愕。

先不管是否作者助理疏忽而忙中有錯,實在是因為創作市場盜版仿冒的情形「罄竹難書」,用「天下文章一大抄」來形容這種東拼西湊、抄來抄去的現象並不誇張,因此才會掀起軒然大波,當然也因他是大作家之故,這是附帶一提。

前文提到「創作」須從「模仿」入手、「模仿」是進步的捷徑,但必須有個前提:「鼓勵模仿,並不等於鼓勵抄襲」!

「模仿」和「抄襲」還是有差別的:「模仿」目的在於學習如何架構文章與正面思考,而不是像電腦一樣完全的複製;「模仿」容許自我創意的加入,而不是別人說一句,我們就跟著說一句。

那種「學話鸚鵡」似的行為叫做「抄襲」,「抄襲」的過程,讓真正的自己變得模糊不清,找不到獨特性。

很多「抄襲」源自於擔心自己寫不好,尤其當你寫了半天,發現別人早就寫過類似的東西,而且寫得比你還好,不免氣餒。不過切記:這個社會並不缺乏好的文章,只缺乏不一樣的文章,我們在「模仿」之餘若能轉化成自己的養分,從「模仿」中發掘創意,應可避免因「抄襲」而失去獨特的風格!

《寫作小撇步》模仿 也是一種學習


2008/2/15 | 作者:姚儀敏


「寫作」乃語文表達能力中很重要的一環,因為文字的運用是一種綜合訓練:既是有形的語文表達訓練,更是無形的思維邏輯訓練!

寫作的好處多多,不只提升了個人的表達、溝通、組織和推理能力;同時,經由寫作過程還可自我反省、抒發情感,算是另一種心理溝通、對話與治療。不知你有沒有發現:經常寫作的人,觀察力似乎比較強,對人事物的體會、感受、欣賞能力也較常人為高,因此人生似乎更加豐富多采!

《寫作小撇步》專欄希望以淺顯易懂的文字,配合實際經驗告訴大家如何修習這門課程,同時也整理出常用的實例,讓讀者從點、線、面多元的提升文字技巧,展現出令人激賞的成績。台灣有句俚語:「江湖一點訣,講破無價值」,說明了任何技藝都有偏方,寫作也不例外,你不妨參考看看!



模仿也是一種學習

寫作真的毫無秘訣嗎?倒也未必!

有人問一位知名的詩人說:「怎樣才能把詩寫好?」這位詩人反問他:「那你讀過幾本詩集了?」

詩人強調的是:「想寫出好詩,要先讀過大量的好詩。」同理可證,想寫出好的文章,要先讀過大量的好文章!

所以才有這麼一種講法:「創作起源於模仿」。很多作家都歷經過「模仿、整合、原創、更新與再突破」的循環過程。《文心雕龍》作者劉勰曾言:「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正所謂看多了、聽多了,功力自然大增。

沒錯,寫作和練書法一樣,都是從臨摩進而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一個寫作者要完全建立風格,絕非三朝兩夕就能一蹴可及的。因此不必把「模仿」視為毒蛇猛獸,任何文藝的起始都源自於「模仿」;同樣的,文字創作者的學步之初也都源自於「模仿」。從另一角度看,「模仿」不啻是一種「學習」!

至少,當你讀慣了好作品,雖不見得就會寫,但眼界自然比較高一點,你會用心觀摩作者如何陳述一件事?如何描寫人物性格外貌、布局伏筆、景物場面等等,包括他用什麼手法、典故?這樣的寫法又產生什麼樣的效果?這都對自己的寫作有幫助。

初學寫作的人,只要你肯痛下苦功,找些膾炙人口的作品當作範本,讀多了,自然就能學會怎樣組織、布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伸」,從書籍、報章雜誌、網路中多方面取材、吸收,日積月累,寫作的功力也會提升不少。

不過要注意的是,既是「創作」,可不能光靠模仿或抄襲,作家一旦被踢爆抄文,不但斯文掃地,更會失去支持的。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水電瓦斯收基本費 鼓勵浪費



2009-4-24
水電、瓦斯、電信基本費一覽表

自由時報記者許敏溶、曾慧雯、劉力仁、廖千瑩/綜合報導〕使用水、電、瓦斯、電信都需繳交基本費用,消基會說,不少民眾連基本額度都用不到,收取基本費不符公平原則,更變相鼓勵民眾浪費,要求公用事業取消基本費,改採「用多少、算多少」,才符合使用者付費原則。

開南大學財務金融所前所長何文榮副教授表示,新加坡及香港都未收取基本費,台灣自來水公司則依照使用口徑收取七十一或一百三十二元基本費。

在自來水及瓦斯部分,基本費的計算項目中,及超過基本費後每度水費或瓦斯的成本計費項目,都同樣收取「維護費或折舊費」,等於重複收費,將消費者剝了兩層皮。

消基會秘書長吳家誠認為,收取基本費就像要求民眾到某場所消費時,不管消不消費,卻都要付出最低消費額一樣,相當不公平。

消基會董事長謝天仁指出,根據用戶數計算,水電瓦斯及電話的基本費一年收入金額就高達一百六十七.五億元,數字相當龐大,何況水電瓦斯都是獨佔國營事業,過去相關的管線費用都是使用納稅人的錢,實在不應該再收取基本費,應採「用多少、算多少」才公平。

消基會要求公平會介入調查此事,經濟部及水電瓦斯業者也應對外說明,包括基本費包括哪些項目,以及每年更新管線範圍、維護費用、攤提成本及折舊成本,都應透明化,讓消費者了解。

公平會發言人吳秀明表示,水電瓦斯收基本費,費用如何計算與公平會無關,合不合理也無從判定。

台電與台灣自來水公司都表示,就算用戶不用電、不用水,但公司還是要派人抄表、維護線路,這些都是固定成本,應由用戶一起分攤,才會收基本費。

經濟部能源局表示,早在二○○六年就已經在法規中明訂瓦斯「基本費」與「從量費」要分開計收,當時也有向消基會說明過了。官員指出,天然瓦斯要拉管線、抄表、定期安全檢查、表外管永久維修,再加上計量表每十年要更換一次,因此有收取基本費的必要。

中華電信也說,基本費用於電信設備更新及現有線路維護。

群策會「ECFA答客問」全文


自由時報
前言

馬英九上任後的施政,最引起台灣人民恐慌的莫過於其傾中政策。從三通直航、開放中國觀光客、有意推動中國留學生承認中國學歷,一直到突然冒出來「勢在必行」的ECFA,很清楚的鉤勒出馬政府的施政理念,一以貫之,就是圍繞著其「終極統一」的目標而衍生出來的具體政策。而其中又以ECFA最具關鍵性的戰略意義,影響到台灣生存與發展的自由選擇權。

從基本精神來看,與中國簽訂ECFA就是建立在「依賴宗主國」的精神基礎上的。也可以說,將台灣經濟全面納併入中國經濟圈,是中國政治併吞台灣之基礎工程。趁台灣經濟衰退之際,簽訂ECFA就是要趁機將台灣經濟納入中國經濟圈,使台灣未來僅能以依賴中國施捨而生存。這也正是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的背景及結果,也是中國為什麼急著推動ECFA的主要原因。簽署ECFA後,台灣的經濟在某種程度上就難以脫離中國的掌控,經濟不自主、必須仰賴中國來發展,政治上的統一當然就「水到渠成」了!

不僅是在政治上後果不堪設想,在經濟社會層面上,ECFA對台灣經濟的生命力、社會的和諧都將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八○年代台灣的經濟奇蹟是以中小企業為主力,中小企業的活力將台灣推上世界經濟的舞台,更讓台灣藏富於民,社會安定和諧。二十一世紀初開始台灣大幅投資中國所帶來的負面效應,在過去幾年逐漸浮現:產業空洞化、失業率上升、平均薪資下降、貧富差距擴大,而ECFA的簽署,只會使這個趨勢更為雪上加霜。經濟實力將趨虛弱,則是摧毀台灣民心士氣、打擊台灣人民意志力最有力的工具,從而迫使台灣人民放棄生存與發展自由選擇權,屈從中國強權!這正是台灣的致命傷!

很多人以「被邊緣化」來恐嚇我們必須與中國簽訂ECFA。事實上,不談每人平均國民所得、民主人權法治的標準,台灣的技術與人才的優勢、和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連結,在過去一、二十年皆未曾自外於世界的主流,如果沒有和世界經濟的緊密連結,何來亞洲四小龍的成就呢?這再清楚也不過了!

今天,台灣如果有「被邊緣化」的危機,那絕不是因為我們和中國的經濟整合不夠,而是我們和美、日、歐等先進國家的連結愈來愈薄弱。這幾年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中,尤其是在與韓國的競爭中節節敗退,主要是因為台灣的政治領導階層對台灣的經濟實力了解不足,沒有信心,在面對挑戰時,不知發揚台灣的強項優勢,加強從先進的歐、美、日等國取得技術與人才培訓機會,反而自甘墮落,只想複製過去的成功經驗,利用中國廉價勞工。這種不和「先進國家」整合,反而自甘墮落的和「後進中國」整合的心態,將是拖垮台灣經濟的主因。

簽署ECFA就是企圖將台灣從全球經濟主流邊緣化,將台灣脫離先進國家經濟圈,而納入中國經濟圈中,充當「中國經濟主流」的啦啦隊。但是,中國經濟再有潛力、再壯大,都不可能成為全球經濟的先進主力,充其量就是「世界工廠」罷了!已經擁有良好的人才、技術、資金的台灣,在創造「經濟奇蹟」之後,竟然回頭選擇和「後進國家」的中國整合,而非和先進國家整合?富有冒險患難精神的海島民族──台灣人民,真的要捨向上進取,「倒退嚕」嗎?決定權現在就在你我手中。


壹‧ECFA是什麼?

1.ECFA到底是什麼?

ECFA是把台灣納入中國經濟圈「架構」的「協議」,為未來台灣經濟依賴中國施捨而鋪路。 ECFA是馬英九政府強要與中國簽訂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英文縮寫。名稱雖然好聽,國人務必注意,本質上,這是要把台灣推向「終極統一」的架構協議(Eventual Colonization Framework Arrangement,ECFA)。

馬英九政府上台後,除了馬上推動許多對中國開放之政策,例如:放寬投資中國上限、兩岸直航、放寬中國配偶配額,更進一步提議簽訂雙方綜合經濟合作協議(CECA)。CECA到底是類似東協(ASEAN)與中國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或中國與香港之間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CEPA)馬政府不願明講,其具體內容馬政府一直講不清楚,但根據國際間自由貿易協定的內容,不外乎:關稅減免、商品檢驗互免、市場開放,人員交流等。由於CECA與CEPA只有一字之差,而CEPA又是中國「一國兩制」指導方針下,中央對地方(特別行政區)一種特殊的自由貿易「安排」。為了規避「香港化」的質疑,馬政府便改稱ECFA,並取其諧音,宣稱一旦簽訂,台灣經濟「ㄟ擱發」。

事實上,從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到其他高官發言,都可以看出,無論CECA或ECFA,其模式都與中國和香港、澳門簽署的CEPA相同,是在「一個中國」原則下的經濟「合作」安排,把台灣與香港、澳門同列,納入「一中市場」之內,達成其「終極統一」的目標。值得關注的是,早在2005年第一次「國共論壇」的五項共識中,第三點即提到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黨應「促進兩岸經濟全面交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馬英九就任總統後就主動提出此構想。

很明顯的,國共「合作」的模式已由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唱合,轉而為中國共產黨指示,馬政府配合辦理。

2.台灣的ECFA與香港的CEPA不一樣嗎?

CEPA是香港與中國之間,基於「一國兩制」,中央政府挽救香港經濟的一種特殊經貿安排。ECFA則為中國統一台灣之前創造台灣經濟依賴中國的必要條件,兩者本質上沒有不同,皆是依賴宗主國的附庸型經濟架構。

香港主權回歸中國後,就是以CEPA的簽訂將香港納入中國經濟圈,讓政治上「一國兩制」的架構在社會經濟層面深化,香港從過去亞太金融中心步步被逼退到珠江三角洲的門戶。而馬政府急於與中國簽訂的ECFA則是在政治統一之前,中國必須藉ECFA創造有利統一的經濟條件才能為政治統一鋪路。這也是因為台灣是一個主權民主國家,主權改變的權力控制在人民手中,因此唯有創造有利統一的社會情勢,兩岸統一才能水到渠成。而透過ECFA讓台灣經濟依賴中國則在中國統一台灣的大戰略上扮演關鍵角色。經濟依賴中國一方面可以拉攏部分資本家,另方面在經濟衰退下讓台灣民心士氣崩潰,所以,簽訂ECFA是政治統一的基礎工程。

所以,台灣的ECFA和香港的CEPA,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也就是從結果來看都是成為中國的附庸。只是,香港是主權本就屬於中國,政治上及經濟上都不容有選擇,台灣呢?

3.ECFA與FTA有什麼不一樣?

FTA就是主權國家之間的經貿互惠協定,ECFA是中國否定台灣主權的特殊經貿協定,是中國進行政治統一必要的基礎工程。

FTA是指主權國家之間或獨立經濟體,依發展需要,不需經過他國同意,依照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精神與規範,在全球多邊貿易回合談判尚未完成前,透過談判,承諾更大的相對開放,達成雙方或各方在商品與服務貿易更大的交流與整合。「東協加一」即是中國與東協國家之間的FTA。這與美韓或其他國家間所簽定的FTA並無不同。在國際上從事FTA談判的國家,是在WTO會員的正常義務之下,彼此承諾,去承擔一個更高的相互開放義務。

台灣與中國幾乎同一時間加入WTO,雙方至今並未維持WTO的正常會員關係,彼此也都有歧視性作法。在這一現狀調整以前,即中國尚未改變「否定台灣主權」立場之前,急著跳躍建立一個超越WTO會員的關係,明顯隱藏著政治上不可告人的目的。何況,從WTO及其前身的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運作歷史來看,簽訂FTA的成員國之間,從來沒有否定對方是平等存在的主權國家,而能產生超越WTO會員關係的前例。

簡單說,FTA就是主權國家之間的經貿互惠協定,ECFA是中國否定台灣主權的特殊經貿協定,是中國進行政治統一必要的基礎工程。

貳‧馬政府為什麼要推動ECFA?

1.不與中國簽訂ECFA,台灣就會被邊緣化嗎?

如果馬政府強行與中國簽定ECFA,只會讓台灣淪為中國經濟附庸,在國際間徹底被邊緣化。 馬政府說,與中國簽署ECFA,我國才可能與東協國家簽署FTA,進而免於被邊緣化。這其實是一種障眼法,用來欺騙台灣人民。台灣未能與重要國家簽署FTA,主要是中國從中作梗。中國商務部官員目前就明確指出,中國不會同意台灣與其他國家簽署FTA,從中就可以清楚看出,與中國簽訂ECFA後,中國仍會阻撓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FTA。

此外,「東協加三」的對話機制至今仍局限在區域金融的初期合作,要繼續發展成FTA,主要受制於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成局機率微乎其微。除非日本有政策上的大轉變,否則,「東協加三FTA」在可預見的將來,成局不易,遑論上路。然而,還是有人不停地揚言,2015年,甚至明年,「東協加三FTA」即將上路,這根本就是高喊狼來了,故意誤導。

國際上最大的市場在北美、歐盟、日本,中國雖然是近年新興的市場,但是其每人平均國民所得及消費能力仍不能和先進國家相比。如果說,不與中國簽署ECFA,台灣就會被國際經濟社會邊緣化,那麼,台灣因中國阻撓而未能與美國、歐盟或日本簽署FTA,豈不早就被邊緣化了。

事實卻是,台灣被邊緣化的原因是馬政府不斷鼓吹與發展階段較為落後的「後進國家」——中國整合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唯一方向,導致台灣產業升級緩慢,這才是台灣被邊緣化的危機所在。因此,台灣要擺脫被邊緣化的危機,是應與先進國家發展更密切的經貿關係,加強對歐、美、日先進國的投資以取得新產品的生產、新技術以及人才培訓的機會,提升台灣國家競爭力,才是突破中國的封鎖,擺脫依賴中國的最佳策略。

一意向中國投懷送抱,要求與中國簽署ECFA,或乞求中國同意台灣與其他國家洽簽FTA,等於是選擇投靠一個要併吞我們的中國來發展經濟,天底下還有比這更荒唐的事嗎?

2.簽署ECFA,台灣就能享受東協與中國之間的經貿優惠嗎?

ECFA沒有這麼神奇,台灣和中國簽ECFA,不等同於與東協簽署FTA!除非台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中國與東協之間的經貿優惠,不會自動適用台灣產品或服務。

馬政府促銷ECFA的說詞中,以「只要與中國簽署ECFA,台灣就能享受東協與中國所簽訂的各項經貿優惠措施」,最為荒謬。事實上,無論是「東協加一」或ECFA,涉及商品或服務貿易的特別優惠,必然屬於排他性質的自由貿易協定。這類協定最重要的輔助規範,就是差別待遇性的「原產地原則」,以避免非簽約國藉轉口享受簽約國間的經貿優惠,即所謂「貿易轉進」現象。

若台灣產品由中國轉口到東協國家,仍須受原產地原則的限制與規範,並不能比照中國產品享受東協國家的優惠。在「東協加一」及「東協加三」相關協議中,有關原產地的原則,都有很詳細的規定,並不是台灣的產品由中國轉出口,就可以自動被認定是中國出產,而享有優惠待遇。

換句話說,除非台灣自己先廢除海關,並成為中國的一部分,否則台灣產品出口到東協國家,還是依照台灣和東協的關稅協定。而台灣產品不會因為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就可以出口至東協各國享受「東協加一」的經貿優惠。

更可況,東協和台灣的產業結構不同,東協輸中國的產品層次和台灣不同,沒有競爭性,台灣的競爭者是韓國、日本。所以,台灣利用ECFA就能享受中國與「東協」市場整合的效益,可說是天方夜譚。


3.簽了ECFA,美日等國家就會跟進,與台灣談判FTA嗎?

近年所謂「兩岸三通,有利我國與美日簽訂FTA」的說法,早已證明純屬詐欺;「簽訂ECFA後,美日就會跟進」,只是這一類謊話的最新版本。

按照馬政府的說帖:「兩岸一旦同意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中國大陸無理由再反對我與其他國家洽簽FTA。」這個說法不只是一廂情願,根本就是天大的謊言。2009年4月14日中國商務部國際司副司長朱洪在一場演說中表示,台灣若要與他國簽FTA,須經中國同意。中國方面如此露骨的表態,著實打了馬英九一大巴掌。馬英九卻像頭在沙中的鴕鳥,是假裝不知道?還是明知故推,以為謊話說一百遍就成真理,想把台灣人騙得團團轉?

國民黨過去也說,兩岸三通後,美、日就會和台灣簽FTA,現在兩岸已經三通了,美、日和台灣簽訂FTA已有眉目了嗎?現在,馬英九又再度抬出「與中國簽了ECFA,美、日等國就會跟進」的說法,完全是如法泡製的謊言一則。

台灣至今不能與美日簽訂FTA,主要是中國干預阻撓。中國認為FTA具有主權意涵才會力阻台灣與各國簽訂FTA,除了藉此宣示中國對台灣擁有主權,另一戰略目標是「經濟圍堵台灣」,不讓台灣與先進國家發展更密切的經貿關係,讓台灣生存與發展的選項只剩一條與中國結合之路,讓台灣成為甕中之鱉,達成併吞、統一之目標。因此,要中國允許台灣和其他國家簽FTA,不是緣木求魚嗎?

如果台灣與中國簽署了ECFA,將台灣經濟全面性納入中國經濟圈,台灣的經濟必須以中國為軸心才能發展,台灣還需要和其他國家簽FTA嗎?這恐怕才是馬政府的真正用意吧!

參‧ECFA對誰有利?對誰不利?

1.簽訂ECFA,產業就不必外移,有利增加勞工就業機會?

ECFA導致台灣產業第二次全面外移中國。資金、技術流向中國,就是工作機會流向中國:工作機會沒有了,薪資又節節下降,勞工會幸福嗎?

ECFA的目的就是台灣與中國市場全面整合,因此,台灣與中國之間人員、商品、資金與技術的移動都將全面自由化,對台灣勞工產生嚴重衝擊。馬政府就是知道這個後果,才會一再強調,不會開放中國勞工來台。其實,即使不開放中國勞工,只要台灣的資金與技術可以無限制地流向中國,台灣的就業機會就會無限制的流向中國,導致台灣勞工陷入薪資持續停滯不前、工作機會增加不易的黑洞。

多年來,政府對企業西進中國未能有效管理,廠商投資中國的比重快速增加,不但降低廠商在國內轉型升級的投資意願,業者在中國生產所需的半成品、原物料與機器設備,必須從台灣進口。台灣機器設備與半成品、原物料出口愈多,雖然帶動整體經濟成長,但也有愈來愈多台灣的工作機會,為西進廠商在中國所創造的工作機會所取代。

現在台灣已經深受產業西進之苦,簽訂ECFA中國將進一步開放台灣服務業到中國,屆時將如香港與中國簽訂CEPA一樣,造成台灣第二波產業全面外移,台灣勞工更難保住飯碗。

所謂「簽訂ECFA,產業就不必外移」,更是十足的謊言。台灣若不積極與歐、美、日等先進國家進行技術及資金之交流,反而選擇先與中國簽ECFA,則台灣廠商利用ECFA的優惠赴中國投資的速度將會加劇。所以,簽訂ECFA不但不能確保產業在台灣生根發展,反而加速產業外移中國,對台灣整體經濟及勞工是一項難以彌補的災難。

2.與中國簽訂ECFA不會對台灣農業產生衝擊?

農業是台灣的生存與發展根本。農業技術流向中國,已打擊台灣農產品在國際的市場,更不要說,劣質不安全的農產品流入台灣,對人民安全的危害。

馬政府一再宣稱不會開放中國農產品輸入台灣,但誰能保證一意傾中的馬政府不會在中國壓力下棄守此項承諾。縱使目前仍有八百餘項中國農產品尚未開放進口,但中國農產品早已以走私的方式或假藉第三國農產品名義入侵台灣,打擊台灣農業。不只是中國農產品入侵台灣的問題,台灣辛苦研發的優良農產品品種及農業產銷技術,恐將在簽定ECFA後加速外流,造成台灣農產品在國際市場面對中國廉價農產品的惡性競爭,對台灣本土農業是致命的打擊。另外,農產品安全的把關是否會因兩岸間商品檢驗互免而全面棄守,更令人擔憂。

台灣農業發展應放眼全球市場,而非只著重中國市場。無可諱言地,中國為台灣農產品潛在市場之一,但也是主要競爭對手。台灣地小物博,農產品產量不大,但是品種優良。我們要發展優勢農業,不要為了爭取中國市場,大量交流,結果中國市場沒賺到錢,反而因小失大,將國際高價位農產品的市場拱手讓給中國。我們當然不可完全忽視中國市場,但也不宜過度依賴中國市場,更應小心防範中國農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對台灣農產品的無情打擊。

提高台灣農產品品質(包括安全、衛生的提昇)是形成市場區隔,避免與價廉但質劣的中國進口農產品進行惡性價格競爭的最佳策略之一,也是開拓台灣農產品國際市場的必要條件。農產品產地標示是保護消費者的有效方式,但馬政府上台後卻不願積極推行,對於進口農產品的安全衛生以及非法走私,馬政府亦不嚴格把關,已嚴重威脅台灣人民的安全。

除了設法提升農產品品質,以提升本土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我們更應徹底檢討台灣農業的核心價值,將國內有限的農業資源(包括農地及農村勞力等資源)做最合理的配置。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的時代潮流下,我們應引導本土農業,加強提供那些無法透過貿易取得的生態與生活方面的多元功能,朝生產、生態和生活兼顧的永續農業發展,如此才能減緩貿易自由化對本土農業的衝擊。只有對本土農業永續發展有利的政策,才是正確的政策;只有能照顧人民基本生存權利的政府,才是負責任的政府。

3.簽訂ECFA,對台灣經濟更有利?


簽訂ECFA,台灣企業全球佈局,將逐步演變成「以中國為軸心」的唯一模式,台灣將淪為經濟邊陲。

馬政府認為,與中國簽訂ECFA,有助台灣與東協會員國展開FTA的談判。這又是一廂情願的說法。由於中國會阻撓台灣與東協會員國談判FTA,導致台灣與東協會員國間的貿易障礙,仍大於台灣與中國以及東協與中國間的貿易障礙。為了降低貿易障礙,台灣與這些國家發展經貿關係必須透過中國,台灣就變成東協—中國—台灣區域經貿網絡的「輪輻」(spoke),而中國將成為東協—中國—台灣區域經貿網絡的「軸心」(hub)。此時,台灣廠商必須到中國投資設廠,才能享受「軸心」地位的優勢,台灣企業全球佈局,將演變成「以中國為軸心」的唯一佈局,我國出口在世界之排名勢必進一步下降。

雖然理論上,對加入區域整合的所有國家來說,整體投資與生產將因此增加,但對個別國家則未必如此。根據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Krugman)教授的「核心—邊陲」理論,經濟整合並非所有參與國家皆能享受到整合的利益。經濟整合區域內經貿自由往來後,廠商到規模較大的會員國投資與生產相對有利,規模較大的會員國因此所享受的經濟效益愈大;規模居於劣勢的會員國,由於產業外移,導致產業空洞化,常淪為邊陲地區,整體犧牲最大。2000年以後,台灣國內投資率屢居亞洲四小龍之後,且產業逐步移往中國後,廠商回台灣採購原物料或半成品比率急速下降,都是最好的證明。

目前,台灣與中國之間尚未簽訂ECFA,廠商西進中國,只是單純以更大規模複製台灣的成功經驗;與中國簽訂ECFA後,廠商赴中國投資,除了享受「核心—邊陲」效益,還適用中國與東協以及中國與台灣之間雙邊經貿互惠協定,包括低關稅或零關稅的好處,吸力更強的磁吸效應將導致台灣第二波產業外移,台灣經濟徹底被掏空。

因此,兩岸一旦形成「一中市場」,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將質變為城鄉型態的經貿關係。這種關係簡單說,就是除了土地不能自由移動之外,其他生產要素如:人員、資金、技術與商品都可自由移動,其結果將導致台灣徹底被邊陲化。與經濟部大力宣傳的「簽ECFA對出口有利,不簽ECFA會讓台灣邊陲化」,正好相反。簽訂ECFA,不但對台灣的出口不利,台灣經濟被掏空後一定淪為經濟邊陲。

4.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後,對整體經濟影響如何?

CEPA簽訂後,香港服務業大量外移,僅靠中國觀光客的旅遊相關產業帶動發展,工作機會多轉為不穩定的臨時工、低技術、低薪的職位為主。另方面,開放中資赴港炒作房市與股市,導致房價狂飆,貧富懸殊更為嚴重。香港經濟則進一步仰賴中國的施捨。

香港簽訂CEPA前,中國一再標榜CEPA「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順應雙方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的需要」、「實現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繁榮」以及採取「先易後難,逐步推進」等原則;但是,實質上,CEPA一開始就被定位為中國中央政府照顧香港特區政府的特殊政策,在香港經濟受SARS衝擊最低迷之際,中央政府伸出援手的「安排」。因此,不僅排除香港人民參與政策形成,一切的協商從不公開透明,對產業及勞工就業的衝擊也未經過完整的評估,香港政府只有一再強調CEPA對香港經濟利大於弊。

簽訂後,香港生產性服務業開始大量移往中國,形成香港第二波產業外移。2003-2007年期間,香港因簽定CEPA對中國出口增加10.4%,但中國對香港出口卻增加69.2%,兩者差距極大。由此可知,簽訂CEPA就像對香港施打嗎啡,固可紓解短期的痛苦,卻讓香港成癮,對香港不僅沒有實質好處,更讓香港永遠都離不開中國的控制。

香港政府曾一再宣傳,簽訂CEPA後,在中國的香港製造業,會受零關稅吸引而回港設廠,創造工作機會。事實是,2003年香港製造業生產總值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從2003年的12.67%,持續下降至2007年的10.17%;製造業就業人數由2003年的17萬2千餘人,縮減為14萬6千7百多人。平均薪資所得,由港幣27,708元下降至24,244元。顯然,CEPA並未使香港製造業振衰起敝,也沒給香港人帶來幸福,反而是,勞工薪資所得下降,所得差距擴大。香港經濟雖然出現部分榮景,但只有少數人能享受到,失業問題則未改善,中小企業困難依舊,香港企業面臨中國供應商惡性價格競爭,又須與國外廠商所生產商品的品質比高下,進退失據。

與中國簽訂CEPA之後,香港生產性服務業空洞化,各行業專業人才紛紛北移中國,只留下低階、低薪資、條件差的工作。雖然CEPA開放中國民眾香港自由行,為香港創造一些工作機會,但2006年香港零售、飲食、酒店業平均薪資卻下跌0.5%。事實上,CEPA只對港資和跨國企業拓展中國業務有利,資金北移後,生產性服務業隨之空洞化,工人只能接受更低的工資。財團在CEPA架構下更容易取得融資,炒作香港股市和房地產,形成泡沫經濟,香港勞工受到更大的傷害。1997至2007年期間,雖然香港家庭每月所得港幣四萬元以上的比重,由15%增加到17%,但每月所得在港幣四千元以下的家庭比重,也由6.7%增加到9.2%,顯示香港家庭所得差距日益嚴重,已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


肆‧ECFA真的不涉主權、無關統獨嗎?

1.ECFA是經濟議題,不涉政治、不損主權嗎?

中國千方百計要併吞台灣,與它簽訂經濟合作協議,絕非正常國家之間的經貿締約。我國主權將因ECFA被蠶食鯨吞,終至蕩然無存。

簽訂任何平等協議或協定或條約,在國際間都是國家主權的表彰,涉及政治目的;即使為了經濟利益,也不會放棄政治主權。馬政府為了促銷ECFA,不惜擱置主權、拋棄主權,自稱ECFA是純經濟議題,不涉政治,實在舉世罕見。

首先,光就協議的名稱來說,雙方簽署的主體,就是極端敏感的政治議題: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究竟是國與國(正常國家之間的對等關係)、政府與政府(國共兩黨內戰延續的一國兩府)、國家與關稅領域(台灣是不具國家主權的經濟實體)、國家與地區(中國轄下的台灣地區),還是其他什麼可能的組合,馬政府從來沒有講清楚;更宣稱只要對台灣經濟有利,名稱不重要。到底哪個名稱可以接受、哪個名稱不能接受,台灣人民根本霧煞煞。名不正則言不順,連要以拿什麼名稱與對方談判,都不讓國人知道,還要遮遮掩掩,ECFA顯然不是純粹經濟議題,而是帶有濃濃統戰意味的政治商品。

其次,ECFA所規範的絕非只是產品進出口,或資金流動,它必然觸及中國勞工來台與技術人員流動的問題。一旦涉及人員流動,就不是純粹經濟議題。由於台灣與中國人口、土地大小懸殊,大量中國人進入台灣,必直接影響國家安全與社會秩序。屆時,將如星雲法師所說:「來往,你來我往,來往多了,誰來誰往就搞不清楚了,那就統一了」;「你愛我,我愛你,究竟誰是你、誰是我也搞不清;誰是台灣,誰是大陸,那麼一家就統一了」。除非頭殼壞去,誰能說這只是個單純的經濟議題?

何況,中國又是對台灣最具敵意的國家,與它簽訂經濟合作協議,確已超乎一般政治及經濟常識,絕非正常國家之間單純的經濟議題,而是將台灣推向實質統一的一種政治設計。換言之,我國主權將因ECFA之簽訂而逐漸被蠶食鯨吞,終至蕩然無存。

中國謀台野心愈來愈清楚。1995年1月30日,時任中國國家主席的江澤民在所發表的「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江八點)中,指出要「全面開展『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以經促統』的對台統戰戰略」。其後又明確指出,搞垮台灣引以為傲的經濟,其影響將遠勝於地毯式導彈攻擊。2002年,國務院副總理兼外長錢其琛主張,雙方應建立經濟合作機制,也提出雙方關係新三段論述:「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都屬於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主權與領土完整不容分割」。由此可見,「以經促統」是中國長期不變的統戰策略,馬政府怎能視而不見?

2.ECFA只談經貿,不會讓台灣進入「實質統一嗎」?

簽署ECFA後,台灣的經濟將完全受制於中國,經濟實力將大為削弱,對台灣民心士氣更是致命打擊,形成中國統一台灣最有利的社會環境。台灣未來的選項只剩「實質統一」。

馬政府上任以來,對中國全速傾斜,包括全面開放中國觀光客、客機直航、人民幣兌換、十二吋晶圓廠到中國投資、鬆綁投資中國上限,並打算開放銀行登陸、准許中資來台,這些都是為「一中市場」鋪路。同時,馬政府強行推動的ECFA,做為雙方經貿長期互動架構,更是為了完成「一中市場」的建構。本質上,不論ECFA或CECA,就是把台灣推向「終極統一」的CEPA;而CEPA與中國國民黨所倡議的雙方商品、人員、資本、資訊與服務全面自由化的「一中市場」屬於同一模式。所以說,中國簽訂ECFA就是開始推動「一中市場」的建構。

顯然,在「一中市場」構想中,除了台灣與中國,還加上香港、澳門兩地,「兩岸四地」一起追求進一步經濟整合。如此安排,已經把台灣地位港澳化。從而,簽署等同於CEPA的ECFA,將讓台灣實質「香港化」。同時,經濟整合是邁向政治統一的必然途徑,與中國簽署ECFA,必將台灣推向「實質統一」的進程。

馬政府的作為顯示,以「一中市場」促進與中國「經濟整合」,乃是達成其政治上「終極統一」目標的最佳途徑。由此可見,ECFA在統一進程中實具有關鍵性的戰略位置,更是「兩岸政治統一」的基礎工程,這也是馬英九和中國急著要推的原因!依此安排,與中國簽署ECFA後,台灣的資金、技術、人才,將大量流往中國;台灣被掏空之後,被中國併吞只是時間問題,也難怪國共兩黨口徑一致地說:兩岸統一將水到渠成。


伍‧簽署ECFA,需要受到民意監督嗎?

1.簽署ECFA,為什麼必須經過「公民投票」同意?

以經濟整合起步的歐盟,也必須每一個國家全民公投同意決定是否加入。更何況,中國要併吞台灣,是台灣唯一敵國。ECFA茲事體大,絕非行政權可以獨攬,也不是立法院的專利,而係歸屬全體國民的憲法權利,理應交付全民公投。

中華民國憲法第二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於國民全體。」簽屬ECFA不可能脫離政治範疇,事涉國家經濟主權、關稅主權等事宜,也不可能不涉及台灣國家主權的定位。ECFA茲事體大,絕非行政權可以獨攬,也不是代議機關的專利,而是歸屬於全體國民的憲法權利。所有涉及主權的事項,都應經由國民全體共同決定,否則就是違憲。

決定是否公投,通常有基本原則:涉及國家主權事項,絕對要公投;國家重大議題,也一定要公投。馬政府最喜歡以歐盟的例子說明,我們不妨比較一下歐盟的經驗。歐盟成立至今,歐洲各個國家針對歐盟相關議題所舉辦的公投,包括是否加入歐洲共同體或歐洲聯盟、以及參與歐元區的運作等等,已有二十餘次。其中,挪威於1972年跟1994年兩次舉辦加入歐盟的公投,都未能過關;英國、瑞典與丹麥等國,為維持國家的經貿自主至今仍拒絕加入歐元區的運作。

從歐盟這些例子來看,無論是加入共同市場,還是共同市場深化之後的貨幣同盟,牽涉層面都很廣,與人民權益直接的關連極深,絕非政治人物於競選期間,以包山包海的口號式政見,就可把人民的總意志一次打包帶走。因此,歐盟各國大多採用公民投票,決定自己國家與歐盟的關係。包括加入歐盟、採用歐元、批准歐盟憲法等,只要攸關國家主權的重大事項,都須交付公投,以取得國民充分授權。這是民主國家的基本運作原則,政府不能規避。

所以,我們主張台灣與中國任何超越WTO多邊開放承諾的協議,都應該交付人民公投。公投本來就是呈現人民意願最直接的方式。對台灣民眾來說,中國是台灣唯一敵國,與中國的經貿關係攸關國家與個人生存發展,與中國簽訂ECFA事關重大,影響二千三百萬人民的自由與未來,當然一定要讓全體人民表示意見,具體落實台灣前途由人民決定的民主基本原則。

2.簽署ECFA後,經由立法院審議也是民意監督,有何不對?

立法院一黨獨霸,四項協議不審自動生效,顯見它自廢監督職能,已淪為橡皮圖章。ECFA關係台灣生存與發展,當然不應放任立法院再蒙混過關。

當前立法院為中國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局面,這是立委選舉票票不等值所造成的惡果。這種欠缺公平合理的選舉制度尚未解決之前,國會民意是被扭曲的,人民的發聲權被不良的代議制度剝奪,無法表達真正的心聲;立法院因而僅具片面代表性,不足以反映台灣人民全體公意。

四項協議(兩岸空運直航、海運直航、郵政合作與食品安全協議)未經立法院實質審議,卻自動生效的不良紀錄,讓台灣民眾清楚看到,所謂事後監督,其實是不可靠的。尤其民進黨團要求海基會江丙坤報告ECFA的提案,竟遭立法院自己封殺,自廢國會監督功能,如何期待它能傾聽民意、尊重民意?立法院既然自願當馬政府的橡皮圖章,已不可期待;對於ECFA這種大事,自應讓人民直接表達民意,透過公民投票決定是否與中國簽訂ECFA。

馬政府拒絕ECFA先經公投同意,更排除工會、農業部門代表以及中小企業參與政策形成,完全是一種獨裁、反民主的高傲心態。與中國簽訂ECFA,不僅台灣的經濟主權完全不保,而且逃不出「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框架,讓台灣實質香港化,最後導致「終極統一」,成為專制中國的一部分。如此關係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及子孫的生存與發展,當然要由公民投票決定,而非事後只由立法院審議,所能取代。

消費救經濟兩大樣板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4.24 03:56 am


在全球經濟一片蕭條之中,各國之間已逐漸顯現不同的景象。台灣今年的成長率必負無疑,但官方與許多民間研究機構還十分樂觀地預估,大約負成長3%左右。不過國際貨幣基金會(IMF)就不客氣地指出,台灣將負成長7.5%,在四小龍之中僅勝過新加坡。然而中國大陸的成長率則看法分歧,儘管IMF的預測值下修為6.5%,但除了官方努力要保八之外,若干機構如高盛則樂觀地認為會在8%以上。

當然,經過半年來金融海嘯的洗禮,全世界的預測機構都出盡洋相,經濟預測幾可以一夕三變來形容,用拇指法則來揣摩都可能更為準確;不過從這些善觀風向的預測機構的口風中,也可以看出一點趨向:對大陸景氣的判斷要樂觀得多。

兩岸之間在金融海嘯期間的表現,原本是唇亡齒寒的最佳例證,而其始作俑者正是中國大陸揠苗助長的「騰籠換鳥」政策。如今似乎此消彼長,其中應有些端倪可供玩索。我們認為藉提振消費救經濟的不同做法,就是最好的觀察樣板。

首先高喊激勵消費救經濟的,無疑是海峽此岸,回溯到去年6月首先大聲疾呼的本報社論,更可目為全球先聲。

只不過馬政府視若無睹,直到去年11月眼見主計處即將發布第三季經濟衰退的噩耗,才急就章地推出消費券政策。

由於大手筆一擲837億每人發3,600元消費券,時機又選在農曆年家家戶戶採購年貨的高峰,一時間掀起一場有如嘉年華會的歡樂氣氛,及時拯救了原本可能垂頭喪氣的團圓佳節。這樣的熱鬧景象也喧騰國際,港、日、中等都紛紛主張跟進。但除了像放一場超大煙火剎那間製造的歡樂氣氛之外,消費券政策整體而言是失敗的。

最近針對2萬多民眾做的抽樣調查,五成將消費券用在原本要買的東西上,完全沒有乘數效果;今年1、2月的消費調查,也發現消費未見多大起色。原因早在去年6月我們已明白剖析:第一,全面發放,所得寬裕、存款不知如何動用的家庭,絕大多數不會因而新增消費。第二,發消費券,但未配合促銷某些國產財貨,不僅不能聚焦,而且許多耗費在進口商品上。第三,消費券未搭配部分自付,因而總消費不易擴大。本報社論當初建議,至少50%自付,將消費額加倍;同時配合太陽能熱水器、光電板等,與國內廠商協商打折優惠,正針對這兩者。

事過境遷,當然我們無法堅持當初的建議必定可行而有效。但就在近幾個月,當對岸高層發現經濟惡化程度遠高於預期,而且保持經濟與社會安定的起碼成長率,8%,可能無法守住,乃大力提振經濟。人民幣4兆元的振興方案固然震撼全球,但跟我們的四年5,000億一樣,多半中看不中用;因為大型公共建設前置作業期太長,遠水難救近火,要幾年後才在錯誤的時機見效。不過與此同步推出的家電下鄉、汽車下鄉,則大獲成功,不但充分發揮擴張國內需求的作用,連台灣都得附驥尾,讓面板業、IC設計沾了不少光。

不過,認真推究,這正是我們所建議的激勵消費的變化版:第一,補貼對象是選定的窮鄉,其邊際消費傾向高於一般省份,乘數效果最大;第二,補貼只到20%上下,欲購買家電、汽車者,還要從積蓄中自付八成左右,因而總消費會擴大到五倍之譜;第三,補貼商品基本上是國產的家電、汽車,對農村居民多屬新增消費;支出的標的集中,對國內產業有立竿見影的激勵效果。

由此觀之,海峽兩岸這兩個樣板,一正一負;當馬政府思忖再發一次消費券時,請以此為鑑。

【2009/04/24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名家觀點》低碳國力,需要一個不簡單的政府


經濟日報╱■黃正忠】 2009.04.24 03:50 am


行政院昨天通過經濟部所提「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在世界主要經濟體及工業化國家因應聯合國「綠色新政」、美國總統歐巴馬的綠色振興方案,前仆後繼端出綠色產業發展政策之際,台灣也能啟動「旭升方案」,的確值得國人期待與鼓勵。

三年以前,國際社會對於全球暖化必須控制在較1890-1900年不得超過2℃的活命線,已有一定程度的共識,這相當於在2050年前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濃度不得超過550ppm(百萬分之一),此狀況約可讓全球溫室氣體仍可成長至2030年達到高峰後開始減量。

可是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惡化的程度遠超過人們想像,迫使工業化國家政府、科學家與企業界必須下修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在2050年不得超過450ppm,而此正意謂著人類的經濟發展,提前面臨全球溫室氣體只能成長至2015年高峰後,即必須巨幅減量的壓力。

首當其衝,絕對是能源科技勢力重新洗牌的挑戰。許多人都了解,美國新能源科技仍落後歐盟三至五年,無法確保商業利益的前提下,也是導致美國不批准京都議定書的原因之一。

可是這波金融海嘯重創歐盟新能源科技研發的量能,歐巴馬政府就算負擔沉重,仍毅然決然讓新能源發展成為振興經濟的重要軸線,所謂危機就是轉機,美國積極掌握這好不容易才來的喘息機會,大肆為孕育低碳國力運籌帷幄。

反觀台灣,99%的能源靠國外進口,面對2℃/450ppm受碳限制時代的來臨,我們用什麼低碳國力在國際新一波的競爭市場中搏鬥?從這點來看,「綠色能源產業旭升方案」的確是台灣不可或缺的產業發展政策。

不過,也從這點來看,未來五年內,政府將投入250億元推動再生能源與節約能源的設置及補助,並投入技術研發經費200億元,其規模、格局與企圖心,與我們對於台灣應掌握全球新能源科技勢力及低碳國力的期待,是有不小的落差。

至於可望帶動民間投資2,000億元以上、未來五年產值規模上兆的估計,將有可能是導因於國際新能源科技發展趨勢下,台灣在全球高科技供應鏈既有基礎上轉型的必然,而非政府現階段所端上的政策。配套的政策絕對是培育低碳國力的必要基礎,台灣雖然不是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一員,可是我們看待過去17年來工業化國家在尋求對氣候友善投資與發展政策架構的演進,也應該要了解,政府部門間若不通力合作、政策擬訂過程若不充分與各界議合、國家領導人若不發揮政治領導力,企業界都知道最後能靠的還是自己。

我們希望看到台灣綠能產業的發展,不是只有全球新能源科技產業版圖上代工的巨擘位置而已。我們更希望看到的是本土化的系統整合運用,以及政府與民間可以鼓勵與包容各種不同規模的創新能源科技應用,目前,我們還沒有看到足以讓各界興奮的政策出現。

政府既已宣告未來我國將朝向「低碳家園」邁進,並將「低碳施政」作為政府施政的重大內涵,而「旭升方案」也四平八穩地想要涵蓋包括能源、社會、產業與科技幾個重要面向,不過,我們有環保的經驗、有節能與節水的經驗,就是沒有過低碳的經驗;這不僅是我們台灣人,全人類都是如此。一件不容易的事,攸關台灣2015年前的低碳國力,我們絕對需要一個不簡單的政府。

政策端出來了,接著應該要多聽聽人民與企業的聲音,執行力就看誰來肩負領導力了。

(作者是中華民國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秘書長)

【2009/04/24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接軌IFRS時程 6月宣布


經濟日報╱記者吳碧娥╱台北報導】 2009.04.24 03:48 am

企業界關切台灣何時與國際會計處理準則(IFRS)接軌,櫃檯買賣中心總經理吳裕群昨(23)日參加資誠會計師事務所舉辦的研討會時透露,主管機關將在6月宣布台灣和IFRS接軌的時程。

資誠會計師事務所推出IFRS系列叢書,並舉辦「IFRS年度盛事:嶄新教育推廣平台」啟動儀式,邀請吳裕群、政治大學會計系教授鄭丁旺、台達電財務長王淑玲與全國商業總會執行秘書趙育培等人,共同分享IFRS導入的經驗與觀點。

鄭丁旺呼籲主管機關早日宣布實施IFRS的時程,要接軌IFRS隨時都可以做,因為「時時是好日、日日是好時」,不應該有太多的政治考量。

台達電財務長王淑玲也說,政府應快點宣布接軌IFRS的時程,企業才可以準備。因為像台達電這種國際化很深的跨國企業,編制集團合併報表時都要根據各國的會計處理準則進行調節,要花費很大的時間與成本和國外進行溝通,如果台灣能早點和IFRS接軌,未來只需要有一套準則,台達電樂見其成。

【2009/04/23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遺贈稅降》財長:逾兆資金將回流


聯合報╱記者賴昭穎/台北報導】 2009.04.24 03:48 am


兩岸關係和緩,加上政府今年1月立法院三讀通過調降遺產及贈與稅率,財政部長李述德昨天表示,遺贈稅率調降之後,已有5,000億到6,000億元資金回流,樂觀預期後續將回流國內的資金合計至少超過1兆元。

李述德說,日前媒體報導,台股後續將有5,000億元的資金動能;實際上,近幾年來民間資金大量移出,未來回流的資金絕對不止5,000億元,「一定會更多」。

李述德說,遺贈稅自今年1月23日調降至今,回流資金已有約5,000億到6,000億元,以近年來民間在海外的資金規模、目前市場閒置資金龐大等因素判斷,加上遺贈稅率調降、明年促產落日調降營所稅、近期兩岸關係和緩等誘因,未來將有超過5,000億元資金回流。

他強調,租稅只是影響資金回流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因素是兩岸關係和緩,「三次江陳會」將是大利多,因為很多會計師、大老闆都認為,錢放在國外不安全,也不確定能賺錢,海外資金將匯回國內。

他還透露,兩岸關係逐漸和緩之後,已經有多個亞洲國家主動找上我方,表示希望能簽署雙邊關務合作和租稅協定,但雙方還在洽商當中,因此他不方便講太多。

他認為,就像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一樣,如果不簽訂ECFA,未來東協區域協定一一簽訂,台灣勢必面臨邊緣化,因此ECFA有簽訂必要。

【2009/04/24 聯合報】@ http://udn.com/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閱報祕書》陸車登台限制


經濟日報╱劉芳妙】 2009.04.23 03:19 am


台灣尚未開放大陸製的整車進口,但相關零組件進口來台未受限制,因應世界貿易組織(WTO)市場開放,台灣國產車已沒有自製率的限制。

因此,大陸奇瑞汽車要來台銷售,發展的模式將是把零組件進口到台灣,透過合作夥伴台灣勝榮汽車在台組裝,屬於一種「間接」進口模式。

進口車來台販售,除課徵18.9%的進口關稅外,還有貨物稅、營業稅與推廣貿易費,同時也要通過車測中心(ARTC)的認證,並符合相關安全及環保法規;國產車雖不課徵關稅,但要繳交貨物稅與營業稅。

進口車來台也受配額限制,根據98年度WTO會員製造的小汽車(包括載客九人以下的客車及總重量3.5公噸以下的貨車)及其底盤以關稅配額方式輸入規定,其配額內進口數量:加拿大為一年4.62萬輛、美國及歐盟各為57萬輛、其他WTO會員為3.58萬輛。

【2009/04/23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經濟之眼》就業人數大減


經濟日報╱何孟奎】 2009.04.23 03:19 am



3月份就業人數1,022萬人,較去年同月減少1.54%,創歷年最大減幅。經濟衰退持續,勞動市場需求不振,3月就業人數較去年大減16萬人;在上一波失業潮中,就業機會曾遽減28萬個。

【2009/04/23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負離子家電 抑菌難殺菌



清淨機 竟然產生臭氧

自由時報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負離子殺菌?可別被廣告唬了!一項研究顯示,負離子頂多只能移除細菌。而且,該研究團隊檢測市售負離子空氣清淨機,結果都會產生臭氧。臭氧濃度只要超過五十ppb(十億分之一),就會造成肺部傷害,在臭氧尚未納入商品檢驗項目,專家建議負離子家電少用為妙。

台大環工所教授李慧梅、博士班研究生吳致呈、環境衛生研究所教授李芝珊等人進行「負離子對生物氣膠殺菌及去除效率之研究」,吳致呈並於上月二十日在美國空氣與廢棄物管理協會(A&WMA)年度研討會進行報告。

該實驗在零點五立方公尺的圓柱形反應器進行,利用負極高壓放電產生每立方公分五十萬個負離子,測試其對台灣常見的四種細菌與真菌,包括大腸桿菌、酵母菌、青黴菌與枯草桿菌等殺菌效果。經過十五點五分鐘的反應,細菌與真菌的濃度前後差異不大,顯示殺菌效果不明顯。不過,隨著反應時間越久,移除效果越好,以大腸桿菌為例,經過三點一分鐘與十五點五分鐘,移除率分別為十二點五%與八十點一%。

吳致呈解釋,負離子可使細菌、真菌帶電而加以移除,但實驗也發現,細菌與真菌被移除到反應器的壁面上,如果有風吹、外力干擾或人去接觸,又會讓它們跑出來。他說,細菌、真菌都有生命週期,只要移除到沒有營養、乾燥的環境,數小時到數天就會死亡。

吳致呈另外強調,市面上負離子家電如果設計不良,還會有臭氧與氮氧化物等副產物,該研究團隊檢測市售負離子空氣清淨機,結果都有產生臭氧的問題,而且會直接飄散在空氣中;至於宣稱有負離子功能的冰箱或是乾衣機等,若密閉功能不良,臭氧也容易逸散出來。

目前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對於家電的商品檢驗,僅檢查電磁相容性與用電安全規範,臭氧並不包括在內,標準局表示,國外也沒有檢查家電的副產物,況且環保署已從空氣中的臭氧濃度進行整體規範。但消基會董事長李鳳翱還是認為,過量的臭氧既然會造成人體傷害,就應該納入商品的檢驗項目。


--------------------------------------------------------------------------------

醫師:負離子功效 要看環境因素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針對負離子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何一成表示,數十年前,有兩篇文獻指出,正離子使人緊張、負離子則會讓人感到舒緩。自此之後,沒有其他研究談及負離子對人體的正面效用,最近的一項大型研究則證實負離子對氣喘病人無效。

農委會林務局兩年前為推廣森林遊樂區,委託陽明大學物理治療系教授陳俊忠檢測國內六大瀑布的負離子含量,並宣稱負離子可減少焦慮與精神壓力。何一成認為,負離子的功效,還要研究證明,但多接近大自然、出外踏青,本來就能放鬆心情,對健康有益,對於林務局的說法,他是「輕鬆看待」。

根據陳俊忠當時檢測,奧萬大飛瀑負離子的高低值為每立方公分三萬九千個到四萬五千個、烏來內洞瀑布為二萬八千二百二十一個至五萬零二百二十八個,大安森林公園有六千五百個。

陳俊忠曾實驗,不同情境下的唾液壓力荷爾蒙變化,結果在負離子、檜木精油的情境下,壓力反應比較低。此外,他還以填寫健康量表方式,比較放假到森林遊憩與在家休息的差異,結果去旅遊的效果明顯較好。他強調負離子功效,其實與整體環境因素有關。


--------------------------------------------------------------------------------

公平會:若廣告不實 就罰

〔記者鍾麗華、楊雅民/台北報導〕近年來吹起負離子風,不僅家電產品,市面上還有負離子健康被、床墊、內衣等,不過,醫師表示,至今沒有醫學證明負離子對健康有幫助。公平會表示,部分產品涉及不實廣告,只要查證屬實,就會開罰。

公平會表示,坊間販售標榜有殺菌功能的電器,廠商若無法提出殺菌功能的證據,經過調查證實涉及廣告虛偽不實,可處五萬元以上、二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且會要求廠商限期改善,如果逾期仍未改善者,得按次連續處十萬元以上、五千萬元以下罰鍰。

消基會董事長李鳳翱表示,根據消保法二十二條規定:「企業經營者應確保廣告內容之真實,其對消費者所負之義務不得低於廣告之內容。」否則消費者可請求解除契約或減少價金。


--------------------------------------------------------------------------------

廠商多強調清淨空氣

〔記者鍾麗華/台北報導〕市面上負離子家電琳琅滿目,從吹風機、檯燈,到空氣清淨機、冷氣、冰箱、乾衣機與電扇都有。包括歌林、台灣松下、三洋都坦承,負離子沒有殺菌功能,只能清淨空氣,他們說,公司的負離子產品沒有強調殺菌,最多只宣稱有抑菌、抗菌功能。

不過,從廣告可以發現,東元的負離子觸控大廈扇與乾衣機等產品,宣稱「負離子裝置」是殺菌、除臭的好幫手;另外亦有商家的多款冰箱還打出「奈米銀+負離子雙殺菌」口號,負離子空氣清淨機也強調殺菌功能。

東元在記者追問時表示,應該是行銷人員誤植,將針對所有負離子商品逐一檢視,並在網站與型錄做更正,也會通知廣傳、業務部門,未來在推銷產品時,不再使用錯誤的字眼。東元也隨即於網站上公開澄清並更正。

但仍有部份商家無意更改既定文宣,強調根據一般學術報告提供的資料顯示,負離子能抑制細菌生長,進而達成殺菌,而且「奈米銀+負離子雙殺菌」也是為了方便民眾記憶所提出的宣傳用語。惟該公司也坦承,宣稱負離子殺菌的商品,並沒有經過實驗證明。


--------------------------------------------------------------------------------

新聞檔案-負離子 可讓空氣更清新

電子和空氣中的分子碰撞產生離子,帶負電荷的離子稱為「負離子」或「陰離子」。

換句話說,離子的形成過程,是許多微粒物質經過空氣摩擦,讓原子結構中的電子被迫轉移而形成帶電的離子。例如,瀑布高處的水往下落,會產生撞擊摩擦,因而離子化產生負離子,在離子化過程把空氣清新了,此外,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也會產生負離子。

一般正常環境下,是正、負離子同時存在。但現代化的生活環境,包括建築物、地毯、汽車、冷氣、電視等電器設備,油煙及金屬物品、塑膠、尼龍製品等,均充滿帶正電的正離子;根據正、負電相吸之原理,室內的負離子被中和,使得環境中的負離子少、正離子多。

正離子充斥的環境讓人感到悶熱,負離子多的環境則感覺空氣清新、舒爽。(整理:記者鍾麗華)

負離子的真相!


uho優活健康網【本報訊】

我們根本不清楚負離子是什麼。
一聽到負離子,我們會自以為了解地說:「喔,負離子啊!」

科學上將質疑的重點放在「負離子究竟是什麼」。換言之,如果以分子結構呈現,負離子的構造式是什麼呢?沒有人了解。舉例來說,從電扇、空調、吹風機中釋放出的被稱為負離子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大概種類很多,每個廠商負離子產品釋放出的東西完全不一樣。

所謂負離子,簡單說就是帶負電的離子。換言之,應該也有許多帶正電的離子。而游離在空氣中的分子有中性的,也有帶負電和正電的。儘管如此,為什麼大家只認為負離子對身體有益,沒有出現正離子是有效的這種假設呢?這點很不可思議。

日本有幾位關注負離子議題的人物,其中之一是某大學教授,因為他被認為是靠負離子賺錢。但這號人物其實稱不上負離子專家。

最好不要打開負離子開關

現況是,沒有任何研究或證明說明負離子是有效的。不過如果在網路上搜尋負離子的構造式,可以發現許多寫法。看到這些資訊,就了解廠商為什麼如此煞費苦心。被要求開發的負責人,辛苦研發出負離子商品,當然要大賣才行。雖然明白這點,但是…

電器上或多或少有可釋放出負離子的裝置。當然,現階段並未發現有危害健康的狀況。唯一要注意的是,偶爾靠近釋放負離子的電器而聞到異味時,那是臭氧。臭氧的化學式是O3,原本有殺菌作用,大量吸入卻有害身體,最好遠離會產生這種味道的設備。

今天開始回到家後,打開空調等設備時,最好不要開啟具負離子作用的開關。即使不開,空調設備仍能充分讓房間變暖。根據研究,無論在醫學或統計上,將來負離子仍可能對身體有益。這就是所謂假設的流動性。大家都認為是黑假設的事物,事實上可能有一天突然變成白假設。不過,現在賭上這個可能性有點太難。若注重健康,最好關掉負離子開關,才是明智之舉。


(作者/竹內薰)
(本文擷取自『黑白假說』一書,由臉譜出版發行)

負離子,真的那麼好用嗎??


來源

隨著養生健康意識的抬頭, 負離子成了很夯的名詞,從吹風機、冷氣機、冰箱、空氣清淨器到貼身物品、家飾用品等,功能上如果加了負離子三個字,其售價與價值感都將提高許多;然而,一般名眾雖然知道負離子對健康有效,卻對於負離子是如何對健康有益,又需要多少才是對人體有益一知半解。

我們擷取整理了紡拓會陳進來先生刊登在紡織園地「機能性布料介紹-負離子」的文章,告訴您什麼是負離子?負離子又是如何為生活環境帶來正面的影響;讀完此篇文章,不但能幫助您選擇正確又有效的負離子產品,下次老闆開會忽然提問時,也才不會腦袋一遍空白^^


負離子形成及由來
分子是物質組成的最小單位,分子由原子所組成,在帶電狀態下,就稱為離子,各種物質原子及分子,普通時候都是正電和負電平衡狀態,由電氣立場來看屬於中性,但外部添加任何能量,使持有負電電子被拉開,剩下部分就是帶正電的正離子,被拉開的電子,有時候會被其他的原子及分子吸走,此時負電荷增加而變成負離子。
自然界空氣中氣體分子電離的機理,主要靠外界催離素對氣體作用的結果,催離素有紫外線、放射線、光電效應等。負離子具有熱電性與壓電性,因此在有溫度和壓力變化的情況下,即能引起負離子晶體之間的電位差,此種電位差可以使空氣發生電離,被擊中的電子附著在附近的水和氧分子,並轉化為空氣負離子,極為負離子。

負離子含量與功能
日本大氣科學家指出,在海上每c.c.的空氣中的負離子密度為 830個,正離子則為 495個,屬於最佳的環境,也正因如此,海灘度假成為眾人的最愛。而當您漫步在阿里山、大阪根、溪頭或拉拉山神木群中享受森林浴之時,此時每c.c.空氣中負離子密度為 692個,屬於良好級。特別是當您進入桃園北橫公路著名風景區拉拉山時,走入神木群中會發現一塊看板上寫著『森林負離子』,告訴您享受負離子時不訪多作一些深呼吸的動作。當您住在郊區或是中心的住宅時,每c.c. 空氣中負離子密度為110個左右,就感受不到負離子的神奇作用。因此,處在朝霧、森林、急流之瀑布旁邊,我們會感到精神舒爽,即是該環境充滿負離子之故。

在空氣中,每單位立方公分內含有900個以上負離子,而有益身體健康的環境,負離子和正離子是 3:1或4:1,而現代人生活環境惡化,負離子跟正離子是1:4,負離子偏低,造成身體的平衡失調。另一方面,負離子顆粒除了產生負離子外,還會產生遠紅外線,能使水分產生共振,變成獨立水分子,使身體的含氧提高,細胞能恢復活力,頭腦更靈活,提高抗病能力,延緩衰老。故使用負離子處理劑之布料可得到吸附電磁波、產生負離子、遠紅外線、除臭及抗菌等功能。

紡織業者日前完成奈米級的遠紅外線和負離子顆粒技術開發,分別應用於前處理及後處理加工層次上,進而製成一系列內衣、襪子、口罩、家飾布等紡織品。由負離子纖維製成之內衣或襪子能恆久地釋放負離子,主要係電氣石負離子作用所造成的效應,將1平方公尺負離子布料放在1立方公尺密閉容器內,測得負離子是一般纖維布料的 40-50倍,顯然,負離子纖維製成之紡織品對環境與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單就運動時人體接觸大氣和水蒸氣的情況下,布料具有自然釋放負離子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負離子纖維在常溫下能產生波長4-14微米,放射率為82%以上的遠紅外線,遠紅外線能使人體70%的水分組成之大分子團的水分子連結構變成小分子團水分子,使水容易進出細胞,使細胞活化,所以使用電氣石負離子紡織品能有效地促進細胞維持正常功能,進而把有毒有害的物質排出體外。

根據國科學雜誌所發表負離子數據顯示,地球暖化使得大氣中之正離子與負離子的比例為1.2:1,而社會發展無形中破壞自然界的『離子平衡』,如能以人造負離子讓環境獲得改善,無意對人類是一大福音,而負離子纖維所含有納、鉀、鋁、硼等多種元素,因此形成了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供給源,加上配合負離子作用機制,有效增加人體皮下組織中血流量,改善新陳代謝,增加免疫力,相信在穿的保養品時代來臨後,負離子布料的發展會更加寬廣。

負離子的功效


(文字取自全光譜負離子商品DM)
負離子為什們會有功效呢?

一般而言,「電子」的取捨是物質間正常的反應,氧化就是失去電子的反應,還原就是得到電子的反應,所以金屬氧化會生鏽、食物氧化會腐爛。當空氣中電子不足時,空氣便會污濁,此時空氣中污染物質不斷捕捉生物組織的電子,使生物組織的細胞膜氧化變硬、細胞失去活力、身體容易衰老,甚至產生疾病。此時若經過離子變換(就是給予負離子),不但能使瀰漫在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因吸附負離子而改變其化學特性,將之變為無害,同時也能補充缺乏電子的活性氧電子,進而使其溫和無害。此外,負離子能使因活性氧鈍化的酵素SOD(超氧化歧化?)的活性在短時間內增加。所以負離子被譽為「空氣維他命」,是人類保健和長壽的重要因素。

病患或是身體衰弱的人,總是經常抱怨下雨前或低氣壓等天氣不好的時候會不舒服、宿疾會惡化;老人或小孩每到晚上很容易突然發燒;重症患者很容易於晚上時病情惡化甚至死亡,這些都是因為當時大氣中正離子太多,導致人體內負離子減少,造成生物體內的自由基增加,而大量氧化所產生的乳酸廢物便會蓄積在各器官內,使細胞新陳代謝衰退,而使免疫力降低所造成的。

實驗證明

1.負離子可促進呼吸道之纖毛運動,使收縮的氣管壁鬆弛,減少呼吸次數,增強氣道凈化功能,可將混入氣道內細菌等異物隨纖毛排出體外。

2.負離子能使情緒穩定,使腦內『β內啡呔(Endorphine)』的幸福荷爾蒙活化,而『β內啡呔』能提高記憶力和使記憶力集中。

3.負離子更能使α2波佔優勢,使其自然調節自律神經的功能,使副交感神經佔優勢。

分析台北的空氣品質,在近約1坪的室內空間中,大約有743萬到1300萬個懸浮微粒子,而這些懸浮微粒經吸入體內且積存後,容易引發如過敏、氣喘及呼吸道疾病等各種疾病。

根據研究發現,空氣負離子的濃度與空氣的清潔度有關連,當室內空氣負離子濃度達到每立方厘米20,000個時,空氣中漂浮的微塵量會減少98%以上。此外,微塵的直徑越小,就越易受負離子作用而掉落。因此,當我們置身於綠化的郊區、海邊、瀑布及高山時常感到空氣特別清新,身心舒暢,精神充沛,這都是因為這些空氣負離子濃度較高的關係。

負離子含量與健康關係表

負離子簡介


負離子的原理及應用



一般認為森林中常含有豐富的負離子。

96/05/04 作者: 馬振基 清華大學化工系


何謂負離子?

近年來因科技發展,各國加速工業化,由於受到電子電器產品普及與都市居住空間過於密閉的影響,環境的離子平衡遭受嚴重的破壞。因此,以人工方式補充負離子的負離子產生機就逐漸受到大家的青睞,而且各種相關的產品也熱烈問世,但人們對負離子的了解仍然很有限。本文主旨在說明何謂負離子、環境中負離子分布的情形、以及人工負離子如何生成與其功能。

在解釋何謂「負離子」之前,先對「離子」(ion)做簡單的介紹。離子是帶有電荷的原子、原子團或分子,是極小的微粒。離子有兩種,帶正電的稱為正離子,帶負電的則是負離子。

以水(H2O)為例。氫(H)的原子是一個帶正電質子的核被一個帶負電的電子所環繞,若因某種力量的介入使電子離開原處,氫原子因而成為帶正電的狀態,這就是離子化的氫(H+)。對氧(O)而言,原子核中有 8 個帶正電的質子,周圍有 8 個電子圍繞,2 個在內層,6 個在外層,但外層能階可容納 8 個電子,尚有 2 個空位,因此氧是很容易自他處奪取電子的原子態(這一過程稱為「氧化」)。

亟欲獲取電子的氧原子與擁有 1 個電子的氫原子,很容易結合而成水分子。如果利用外來能量把水分解,就會使它變成一個帶正電的氫離子,及一個帶負電的氫氧離子(OH-)。但在自然環境中,氫氧離子是以附著於水(H2O + OH- = H3O2-)的負離子方式存在。由於水分子是自然環境中最容易離子化的分子之一,因此當我們稱環境中有較多負離子的狀態時,指的就是負離子化的水分子含量十分豐富的狀態。

含有較多負離子化水分子的空氣,一般認為會讓生物體感到舒適愉快,在日本就稱正離子是「疲勞離子」,而稱負離子為「舒適離子」、「元氣離子」或「空氣中的維他命」。

環境中負離子的生成

在自然環境中常因狀態的變化而產生負離子。以瀑布為例,瀑布是水從高處落到低處所形成的,在落下的同時,水粒子會和岩石產生激烈的碰撞而飛散,飛散的水粒子與周圍空氣摩擦就可能形成負離子。像淋浴、噴泉、溫泉澡堂都和瀑布類似,飛散的水粒子中也可能會含有很多的負離子。

地表中的輻射性物質也可能成為負離子的發生源,它們輻射出來的α射線、β射線、γ射線或X射線,都可能以附加或失去電子的方式把電子釋放到空氣中,使空氣中的分子形成帶負電的負離子。

雷是帶電的雲所產生的放電現象,當雲和地上的電壓差達到大約1億伏特時就會打雷,產生的電流約有40萬安培,也可能激發四周空氣中的分子形成負離子。

負離子的功能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菲力浦‧萊納德(Philip Lenard)博士發現,當河水由高山上衝瀉而下,擊打到瀑潭周圍的岩石或水面時,激起大量的水花,就可能會產生許多負離子。這些負離子會吸納空氣中的塵埃、惡臭等細小的汙染物,隨後附著在樹木、岩石或溶入潭水中,因此達到淨化空氣的作用,這種大自然的自淨作用又稱為「萊納德效用」。

負離子成為世界各國目光的焦點,主要是因為在現代的居住環境中受到環境汙染物,如汽車排放的廢氣、工廠的煤煙、大量使用的農藥和化學物質等的影響,使得空氣中負離子大量減少。許多國家對負離子與健康關係的研究都相當熱衷,較具代表性的有美國、德國、加拿大、瑞士、瑞典等國家,對於負離子與健康有關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朔到西元 1560 年左右。

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阿岸祐幸博士指出,「正離子的世界是氧化→腐敗→破壞,具有破壞動植物健康的作用。相反地,負離子的世界是還原→合成→復甦,具有促進包含人類在內的動植物健全成長的作用。」這句話闡明了現代人對負離子功效的無限期望。

資料來源: 《科學發展》2007年5月,413期,54 ~ 56頁(pdf檔)

名人專欄》楊定一:三寶 臭氧、負離子、芬多精


2009/03/28
元氣周報/楊定一

你一定有過這樣感覺:當我們置身在一片翠綠森林當中,頓時感到身心無比輕鬆,就好比如是沐浴過後的舒暢一般,那是因為在森林的空氣中含有豐富的空氣清淨寶貝,可以使森林的空氣特別清新迷人,這些寶貝就是臭氧、負離子跟芬多精。

臭氧的味道,就像是新鮮青草的味道,在下雨打雷過程,雲層經過推擠就會產生臭氧。另外,植物行光合作用過程也會產生一些臭氧。而臭氧就是O3,也就是比O2多了一個氧原子。所以多出來這個氧原子非常活潑,很容易跟空氣中一些不好的物質,像是塵、污染氣體做結合。

負離子的產生,例如水從高處撞擊物體就會產生負離子,負離子可以中和環境中產生的正電荷,像是在我們人體每天的代謝過程,身上會產生很多的正離子,當這些自然界的負離子中和我們身上的正電荷時候,就可以讓你覺得比較舒服。

另外,在森林中還有一個非常豐富的寶貝叫做芬多精。凡是植物根、莖、葉、果皮,甚至在樹皮當中的腺體所分泌出來的芬多精,我們稱他叫黃金液體。雖然各種植物所分泌的芬多精不一樣,但是這些自然芬多精都是植物分泌來保護自己的精華,所以相當珍貴。

而這三者同時存在森林所以可以淨化出讓人感到身心愉悅的空氣。

其實地球上淺海的藻類跟地上森林幫我們製造了百分之90以上的氧氣,但是現今全球人類每年不斷大範圍砍伐森林,淺海亦受到汙染,因而造成大量藻類的死亡,因此我們空氣當中的氧氣量正逐年下降。加上人類不斷製造各種污染,包括工廠的汙染、汽機車的汙染等等。比如說一輛車子,如果以60公里的時速跑4個小時,就會耗掉一個人一年要用的氧氣量。請想想看,在一些高度開發城市的交通顛峰街道上,空氣的品質是多麼糟糕。就人體而言,空氣中過量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臭氧、懸浮微粒等都會造成呼吸道疾病與傷害肺功能,一氧化碳過量會傷害中樞神經,而碳氫化合物則具有致癌毒性。

你可能會說,如果都不出門只待在室內,那空氣汙染應比較少吧!其實不然。

看看我們居住的室內空間裡,那些裝潢塗料、冷氣機冷煤、豢養寵物的毛、地毯、窗簾的棉絮、二手菸、還有我們經常使用的一些化妝品、髮型造型劑、指甲造型噴劑等等,實際上都是很普遍的汙染物質,而這些汙染物質對人類健康影響甚至比戶外空氣還可怕。

為了地球永續生存及人類健康,我們應立即停止對森林不斷砍伐並加速的造林。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應更積極減少對空氣的污染,例如定期接受汽機車廢氣排放檢驗、多運用較環保交通工具…。享受健康生活,利用休假日多走向大自然,去享受自然的空氣,或是做一個森林浴,讓你的身心重新洗滌運作。


【2009/03/22 元氣周報】

春雨中漫步助益健康


散步的好處很多,在春雨中散步更是有許多晴天無可比擬的健身作用。毛毛細雨,洗滌了一個冬天空氣中的塵埃,淨化了空氣。在空氣污染日益嚴重的現在,呼吸到這樣的空氣更是難能可貴。此外,初降細雨時大氣中會產生大量負離子,負離子享有「空氣維生素」的美譽,它有利於雨中散步者安神逸志,血壓平穩。雨中散步還能增強人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能提高耐寒力和抗病力,並緩和神經肌肉的緊張,殺滅體內的細菌和病毒,是理想的「解毒劑」。
此外,春雨也帶來天然的冷空氣浴,對頭部、皮膚進行按摩,令人神清氣爽,耳目一新。享受生命在雨露中運動之樂趣,使人疲勞頓消,愁煩俱除。

身體健康者可在不加遮蓋的小雨中散步,為防止雨水淋濕導致感冒,時間不要太長,一般控制在30分鐘左右。

文章來源: 人民健康網

4/2/2007 11:31:20 PM

湘贛發現巨大天然負離子吧


來源
2009-04-19 11:10:00

長江流域湖南江西交界的山區,最近發現一個巨型的「天然負離子吧」。

新華社報道,湘贛兩省交界處湖南一側,炎陵縣神農谷國家森林公園的「珠簾瀑布」一帶,發現一處巨型空氣「負離子吧」。當地政府已經採取有效措施,保護這個罕見的「負離子吧」。

「珠簾瀑布」所在地距離炎帝陵只有40多公里車程,是這個天然「負離子吧」的核心區,其空氣的負離子含量,高達6萬個∕立方釐米以上。這種空氣品質指標,比現代化工業城市「強」125倍至500倍。

另外,「珠簾瀑布」附近的甲水、萬陽河、鏡花溪流域,全長15公里溪河兩側,很多地方的空氣負離子含量,也都達到1.3萬個∕立方釐米以上。

新華社指出,這個區域是全亞洲都很罕見的天然巨型空氣「負離子吧」。

此地山高林密,古木參天,飛鳥翱翔,峽谷幽深,溪水潺潺。在落差達50多米的「珠簾瀑布」下,更覺心曠神怡。

炎陵縣擁有目前中國僅存的「華南-華中-華東交會區系」原始森林,總面積達10萬畝,堪稱華中「綠心」。此外,炎陵縣地廣人稀,歷來工商業經濟發展較為滯後。

為了保護神農谷,炎陵縣已經關閉了一批潛入深山密林中的炭粉廠、塑膠廠、水泥廠、小冶煉廠等。特別是對燒10噸木材只能製成1噸炭粉的炭粉廠,更是發動了全面「清剿」。(新華社)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社論-兩岸資本市場整合問題


2009-04-21 工商時報 【本報訊】
 好戲,不到壓軸,不登場。博鰲論壇的最後一天,兩岸各自推派五位金融聞人,就「國際金融危機與兩岸金融合作」議題,舉行圓桌會議,與會者無不熱烈鋪陳合作藍圖。其中,謀略卓越、舉足輕重的台灣證交所董事長薛琦,破天荒提出了兩岸三地證券市場終極統一的三部曲。

 薛琦說,首部曲是兩岸簽訂金融監理備忘錄(MOU)。這一步,馬上就可以在南京的第三次江陳會中完成。二部曲是由台灣證交所與上海證交所合編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然後雙掛牌,進而三掛牌。這一步,指日可待,因為他已經擬好與上海證交所的合作備忘錄,只待金融監理MOU簽訂後,即可作業。接下來的第三步是建立一個兩岸三地的共同交易平台,由台灣、香港與大陸各自挑選30檔至50檔上市公司的股票,在這個平台上買賣,然後進一步擴大到100家、200家,最後台灣的股票就全部加進去交易了。薛琦說:「這可以真正實現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的整合。」

 薛琦的藍圖,美景處處,可惜未能一一展示,值得補充揭明。首先,兩岸三地的資本市場融合後,台灣證交所再也不用背負第一上市(IPO)家數逐年衰退的責任,更不用面對本土企業跑到上海或香港上市的尷尬。畢竟,整合後,就沒有去哪裡掛牌的差別了;這麼一來,金管會主委也不用忍受立法委員的責難,因為將來的證券業務不全歸台灣的金管會監理。其次,亞太金融中心的美夢,一夕成真,因為這個區域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可以跟兩岸三地整合後的市場一較高下的資本市場。這項道理就像以前準備將台大、清大與交大整合起來,一舉擠進全球百大頂尖大學的邏輯一樣。台清交三校合併如果就叫學術進步,三地資本市場的融合當然是金融成長。

 薛琦的藍圖,雖然只是草稿,卻足以引發各種關切。

 第一,兩岸三地的共同交易平台,將以何種貨幣計價?台幣、港幣,還是人民幣?大概不會是新台幣,應該是人民幣吧?如果台灣股市以人民幣計價交易,但是台幣仍然是台灣的法定貨幣時,股市投資會不會多出一種叫做「匯率風險」的不利因子,妨礙資本市場的發達?

 第二,如果為了資本市場的發達,廢台幣,流通人民幣,兩岸三地儼然是另一個歐元區,中央銀行將失去貨幣政策自主權,國人所尊敬的5A級總裁會失業,這需不需要謹慎考量?

 第三,即便是歐元區,不同的國家流通著相同的貨幣,但是歐盟的資本市場卻沒有緊密地整合在一起。所以,共同交易平台真的是發達資本市場的必要手段嗎?

 第四,即便是統一的國家,美國的NYSE還是與Nasdaq分盤交易,原因何在?美國的資本市場因此就不發達了嗎?

 第五,香港跟大陸有非常緊密的經濟與金融關係,但是香港回歸10餘年後,香港股市並沒有跟上海的股市同台交易,他們在等什麼?就等台灣發動三部曲,然後大家甜甜蜜蜜地融合在一起?香港的金融當局究竟在考量什麼?香港的顧慮,台灣是否應該評估?

 第六,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出席東協高峰會時,發言警告香港「不進則退」,小心被上海趕上,因為大陸準備在2020年以前將上海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試問:這話應解讀成上海準備跟香港競爭,還是打算融合?

 第七,在整合過程中,台灣證交所勢必出現兩個板:共同交易板與台灣板,流動性會不會因此分散?流動性分散後,台灣板的籌資能力下降,共同交易版的籌資能力上升,這對台灣本土企業究竟是利是弊?衡量過沒有?

 最後,從共同交易板到交易完全整合平台,台灣的資金究竟會流出,還是流入?規模有多大?影響多強?這些問題,有無評估,如何預測?

 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一種金融創新,也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整合兩岸三地的資本市場是一種創意,共同交易平台更是一種金融制度的創新,勇於創新才能進步。但是,鼓勵大家進步之前,三部曲的藍圖繪製者,也要實實在在地釐清這些問題,才能取得多數國人認同,最後也方得以實現。

吃素救沉默海嘯


經濟日報╱社論】 2009.04.21 04:25 am


令舉世惶惶不可終日的金融海嘯,出乎大家意料之外地快速退潮;但正當各個角落的地球居民從避難室中蹣跚步出,欣喜地彈冠相慶時,在金融海嘯之前肆虐全球,因經濟衰退而退避三舍的更可怕的妖魔,也隨著景氣的春燕,再度躍躍欲試。

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特別為這個惡魔杜撰了一個匪號:「沉默的海嘯」;因為一旦再度肆虐,其為害全人類的威力,一點也不下於倏來倏去的金融海嘯,而且一旦作祟,就會一日烈似一日,難有止期。不過最可怕的是,這個惡魔不會轟然一聲捲起百丈潮水驚天動地狂撲,而是悄沒聲息地欺近每個人身邊,在不知不覺之間,吞噬全人類。

就在金融海嘯的前夕,我們已經親睹它小試身手。2007年國際糧價指數比前一年上漲23.6%,到去年4月,已較前一年上漲54%,三年來,全球糧食作物平均漲價83%,小麥更飆漲181%,米價也在金融海嘯前倍數上漲。糧食價格大漲,首當其衝的是貧窮國家的窮人。印度孟加拉省,生活支出之中,糧食支出已高達八成;金融海嘯之前,全球受飢餓問題影響人數,在短短幾個月間從8.5億遽增至9.25億,若不是全球景氣驟然衰退,到去年底就會擴增為10億人。因而金融海嘯前夕,世銀估計有23個國家會因糧價暴漲而陷入社會動盪,實際上糧食高度仰賴進口的海地已然引發暴動。因而在世銀調查的58個國家中,包括中、印、越等主要食米出口大國在內的83%的國家都紛紛採取某種管制措施,以保障本國糧食安全。

真虧了金融海嘯,令這一切戛然而止,阻卻可怕的走勢進一步發展。但經過幾個月的休養生息,我們又要面對糧價飆漲的全面反撲,而且不能再期待另一次金融海嘯挺身相救;我們可準備好了?

這個世界完全沒有準備!金融海嘯的恐懼早已讓我們將這一切拋諸腦後,好似一個風平浪靜、鳥語花香的樂土在張開雙臂擁抱我們。事實是,我們早已再三警告:由於各國央行的降息與量化寬鬆政策將鈔票撒遍每一個角落,各國政府竭盡全力以赤字猛做各項建設,全世界已聯手打造一個超大的火藥庫,就等金融海嘯吹響熄燈號時一起引爆;我們將在景氣回春時迎接一個遠超乎想像的超級大通膨,而其中火力最猛的,就是油價跟糧價。

如果期望這個地球的大部分居民,尤其是10億乃至更多的窮人不會被惡火吞噬,我們必須正視惡魔的猙獰面目,探明它的來路,找出驅魔的武器。糧價飆漲有好幾個原因,其中一個是金融海嘯前投機熱錢拚命炒作;隨著華爾街殞落、投機客中彈,這個原因一度沉寂;但一旦全球錢淹腳目而糧價直線竄升,恐怕立將死灰復燃,而且變本加厲。

原因之二,是油價高漲,因而聰明的政府大事補貼以巧取糧食製造生質柴油;金融海嘯前,占用全球穀物生產的4.6%,某些特定作物如玉米、大豆,更加可觀。油價大跌,令這些投機政府大蝕老本而紛紛退出。但景氣將會快速推升油價,至100、200美元都不足為怪;則屆時必有更高比例的糧食投入汽車油箱。

最重要的原因,無寧是全球67億人口中,絕大部分過去直接靠糧食為生者,20年來生活改善,因而也跟隨西方國家拿八至十倍熱量的糧食換取一倍肉、蛋類的熱量,使全球糧食需求以幾何級數急遽擴增;即使其他原因都受到節制,單是這個原因,就會讓每年以1%左右增長的糧食供給愈來愈吃緊,最後不止10億人陷入困境,全球都可能發生動亂。幸好這個原因不難消除;消除之道無他:大家努力吃素!

【2009/04/21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施政近百天 歐巴馬有新氣象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09.04.20 03:28 am


洛杉磯時報19日報導,美國總統歐巴馬挾其居高不下的民氣、強烈的企圖心與全面的施政議題,領導美國開創新頁。雖然就職至今還不到百天,卻讓美國氣象一新。

歐巴馬言談坦率而果斷,展現十足的自信。他就職仍未屆滿百日,卻已下令限期內關閉古巴關達那摩灣美軍基地監獄及駐伊拉克美軍撤離;使婦女更易於投訴職場的性別歧視;放寬幹細胞研究的限制;將使數百萬兒童亦能享有醫療健保福利;迫使通用汽車更換執行長;向穆斯林世界伸出友誼之手;主動紓緩美國與古巴之間的緊張;出訪加拿大、歐洲、土耳其與拉美,並將大片荒野列於聯邦保護之下。

歐巴馬利用當前的金融海嘯重新塑造日常生活的各個主要層次,包括付費就醫的代價,校園教室的大小,以及汽車消耗的燃料。如果歐巴馬為美國人帶來希望,他無疑也展現大膽開創的勇氣。他擘畫大政府,確保美國人開始儲蓄,痛改揮霍無度的惡習。華府美利堅大學歷史學者里契曼表示:「你可以發牢騷,最後還是必須接受。」

無論是對付桀敖不馴的金融界高層或志在取財的索馬利亞海盜,歐巴馬的處事風格一如競選時期般的冷靜沈著。然而他的表現並不是始終平穩,例如,他曾經因為就職之初的幾個重要閣員提名人選因故退出而致組閣不順利,至今仍留有許多空缺。

相較於個人層次的欣賞,更重要的是,美國人似乎還願意給歐巴馬一個機會。他們與同樣認為,局面不可能旦夕改善,他們必須耐心等候。

【2009/04/20 聯合報】@ http://udn.com/

失業大家談》我的公職新生活


‧線上投稿 2009/04/20
不景氣搶救失業,公部門卯起來釋出工作機會,但您知道這個「鐵飯碗」都在做哪些事嗎?


文/unmasked

不景氣搶救失業,公部門卯起來釋出工作機會,但您知道這個「鐵飯碗」都在做哪些事嗎?


畢業那年我幸運考取公職,進入這個不曾列在我的志願排行榜、也從未接觸過的行業。聽著聲聲「恭喜」,我反而不知自己是否該覺得高興,因為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印象中的公務員就是「朝九晚五、思想僵化官僚、生活重複又呆板、坐領乾薪的米蟲」,想到一生就要這樣毫無挑戰性地度過,確實有點不安。


分發到的單位正面臨重整,業務、人事都處於緊鑼密鼓時期,第一天報到,辦公室就鬧空城計,因為長官都到立法院去了;辦公室周邊常停滿SNG車、每到中午就有民眾用大聲公抗議;質詢、寫報告、擬Q&A是兵家常事,更要習慣「今天下午四五點才送達的公文,下班前就得交」的工作節奏;但偶爾也有機會與電視上的焦點人物近在咫尺,或與知名專家學者共事;從接民眾申訴電話到適應繁瑣的公文流程後,我漸漸明白:這個公家機關不是我想的那回事。


2年多來,經歷了3任首長,雖然有時對「年資經歷(關係)重於能力」的公職文化感到不滿,但確實也遇到不少可敬的長輩。例如到職後三天,我依長官給的大綱,半抄半摸索所寫的第一份公文,在面對會辦單位的質問時幾乎一問三不知,「文件簽了你的名,你就要負責,對自己所寫的每段話都要能說出為什麼。」『新人』不是理由,會辦大姐嚴格但受用的提醒,讓我對「簽章」這個行為的意義,有了深刻的認識,也為我的公文寫作上了一次震憾教育。


「人在公門好修行」,在終身雇用制的公職路上,我還只是個入門者,姑且就以我在這段期間的觀察,分享給對公職存有憧憬或好奇的朋友吧!


一、不滿意,還是可以試著改變:


公文禁用回收紙,印表機也無法自動雙面列印,偏偏用紙量大,背面完好卻無法再利用的紙張堆積如山,我有一種每天都在砍樹的罪惡感。憑著「初生之犢」的傻勁,我向長官反映內心的掙扎,明白了這種不成文規定的緣由後,我們達成共識:公文本身仍不能雙面列印或用回收紙,但其他相關附件不限制;長官並承諾未來汰換機器時,會優先考慮環保性(後來,我們果然有了比較聰明的印表機。)


二、低調不代表沒有人情味:


「知道的不要說,不知道的不要問」,明哲保身的低調文化讓許多科室在上班時間靜得連一根針掉下去的聲音或許都聽得到,同事間除了必要的公事交談,平常就是「多做事,少說話」,我覺得自己上班後朋友反而愈交愈少了呢!後來,當我請10幾天的假要到國外當志工時,包含別科室及不常見面的同事紛紛整理好大包小包的物資,照例很低調地拿來給我後,我才知道:大家並非漠不關心,只是表現方式比較保守,少了點活潑與熱情罷了!


三、官不可僚,民不可刁:


我總自稱為服務業,但面對少數不可理喻的人,正義感仍會不請自來:


某次在活動現場,一位記者在拿不到所要的資料後,抓起攝影機生氣地說:「信不信我拍你?」我的公「僕」精神完全不見,回敬他:「攝影是你的專業,不是拿來給你意氣用事,當個人洩忿工具的,你不覺得這樣,是褻瀆了你的記者身份嗎?」


隔天,我的照片出現在財金頭版,臉就占了照片的二分之一,比首長們的版面都來得大,名字則是「幕僚」。同事羨慕我首次辦活動就上報,我則疑惑:這是純巧合,還是得罪記者的結果?


「請問在找什麼處室嗎?」受到一位長輩的啟發,看到洽公民眾在告示牌前疑惑佇立,或在走廊來回東張西望,我總會主動問上這麼一句。如果我的舉手之勞能讓民眾對公家機關的官僚印象有一點改善,打電話來時不再劈頭就罵,或嗆聲「我和XXX很熟……。」那對公務員的士氣將是很大的提振。


四、沒有「所學非用」這回事:


就我所知,許多大型活動及產業界的代表性獎項,從制定活動辦法到徵件、找評審、規劃典禮等,通常都只由一位承辦人負責,因此,大至招標、修法,小至開記者會、安排工作人員的食宿交通,全都得一手包辦。學生時代的課業、社團活動、打工經驗等,無一不能在職場上「學以致用」,成為你粉墨登場前的最好暖身。


常有人問我:「後不後悔沒去當老師?」我目前的答案是:「不會。」一來我可能考不上,二來,比起盯小朋友寫功課、午餐有沒有吃乾淨、協尋他們遺失的作業簿等級務,我反而慶幸自己誤打誤撞走上公職,能參與國家的施政過程,還有許多在職進修的機會。


「選擇最適合,而非最好的」,菜鳥以上、老鳥未滿的我,對公職的認識尚淺,未來是否會轉換跑道也未可知,但讓每階段都成為下階段的基石,把自己放在最適合的位置,卻是我給自己的期許,也送給正在尋找工作第二春的你們!

職場第一課》新鮮人要和四種人交陪


經濟日報╱▉吳嵩浩】 2009.04.20 03:35 am


人力專家將所有社會新鮮人依個性與能力分成四種型,新鮮人在面對不同類型的同事時,應有不同的相處之道,才能建立最佳的互動關係。

第一種類型是能力強、自我評價也高的職場未來明星。這些人了解自己很有實力,也會盡力展現自己所長,他們可能是公司未來的明星員工或成功人士。面對他們,應盡力保持雙方關係,讓對方充份理解你的長處,因為他們未來可能成為你的頂頭上司,放低姿態與其結為好友,對職涯發展有幫助。

第二種類型是能力不高、但個性與品格很好的同梯同事。這型新鮮人往往是企業中的無名小卒,他們人際關係較為退縮內斂,但安靜、認份的性格,其實很好相處,苦幹的個性,很容易給人信任感。

面對這型同事除了以禮相待,也要適時給予全力協助,自己工作表現良好時,別忘了拉拔他們,因為他們可能是未來面臨困境時,願意全力協助你的最佳奧援;或者當你成為主管時,他們是最好下屬選擇,透過誠懇的相處,他們會願意與你交心,產生更深厚的革命情感與信任感。

第三種類型是能力強、但自我評價低的同梯。這型的新鮮人能力佳,卻因個性而較晚出頭。遇到這種夥伴,可以用開放的態度協助他們成為第一類型同事,讓他們成為公司的明星員工,因為在協助過程中,以誠相待將可讓他們更信任你,當這些人成功戰勝職場後,將最可能成為你生命中的貴人。

最後一種類型就是能力差,但自我評價高、人品有缺陷的同梯。通常這些人出自名校或名門世家,過度自戀卻忽略讀書與工作能力有時不能劃上等號,或因為家世背景而出現過度自信情況,日本學者速水敏彥稱此族群為「能力錯覺世代」。

如果你與這類同事沒有相關工作往來,就敬而遠之,有業務往來,則應保持基本工作關係,同時做好各種記錄,讓主管明白所有合作過程,以全力避免雙方衝突為準則,因為兩人一但扯上私交,最後可能得幫他揹起黑鍋,甚至承擔失敗責任,如果撕破臉,還可能遭來陷害,那就得不償失了。

【2009/04/1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美國不再當老大


【聯合報╱黑白集】 2009.04.20 02:02 am


歐巴馬出席美洲高峰會,全球媒體均抓住反美狂人查維茲和他握手言歡的鏡頭。這位曾罵布希是「惡魔」和「白癡」的委內瑞拉總統,向歐巴馬說:「我要做你的朋友。」歐巴馬則向各國代表說,美國將與鄰邦尋求平等的夥伴關係,「美國不會再當老大。」

布希出訪屢遭抗議及鞋吻,歐巴馬所到之處卻廣受歡迎,原因就在他的和平觀能帶給國際社會美好的想像。至少,原先那個頤指氣使的老大哥,口氣和姿態都不同了。在美國逞老大的時代,美洲不少國家被逼得向左轉;但歐巴馬放下身段,卻能左右逢源。不耍老大的威風,反而更得人心。

出席會議前,歐巴馬剛宣布放寬古巴裔美國人返鄉探親及匯款的限制。過去要三年才能探親一次,每月匯款不能超過一百美元,這些限制都取消,甚至考慮開放美國人赴古巴旅遊。

古巴是美國民主咽喉裡的一根刺,半世紀的殘酷制裁壓抑了古巴的發展,但美國「假民主、真霸權」的臭名亦如影隨形。歐巴馬伸出的小橄欖枝受不受用,還得看古巴反應如何。古巴雖然無法出席峰會,卻仍是會中最受關注的話題,它的缺席更讓美國感到喉中梗刺之苦。歐巴馬當然想拔到這根刺,他說:「我不是來談過去,我是來談未來。」

沒有歷史包袱的人,才能如此笑談未來。美國與古巴五十年的宿怨,和伊朗卅年的新仇舊恨,包括和回教世界的恐怖糾葛,都可能在歐巴馬手中開啟一個新的和解年代。這絕非輕鬆的歷程,但有了「美國不會再當老大」的承諾,就有了和解的機會。

【2009/04/20 聯合報】@ http://udn.com/

閱報秘書》物流


經濟日報╱記者陳美珍】 2009.04.20 03:35 am


物流從字面上直譯就是「物的流通」,1964年時首見於日本,稱為Physical Distribution,日語翻譯為「物的流通」,即物流的縮寫。

物流發展至今,依據中華民國物流協會的定義,指的是一種物的實體流通活動。在流通過程中,透過管理程序有效結合運輸、倉儲、裝卸、包裝、流通加工、資訊等相關物流機能性活動,創造價值、滿足顧客及社會需求。

物流中心是物流最重要的設施,在商品配銷過程中,扮演集中分配角色。物流中心具備訂單處理、倉儲管理、流通加工、揀貨配送,並兼具尋找客源、擁有最終通路、採購、產品設計及開發自有品牌等功能。物流中心可縮短上下游產業流通過程,減少產銷差距並降低成本。

【2009/04/2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經濟之眼》勞退自提意願降


【經濟日報╱黃依歆】 2009.04.19 03:51 am


新制勞退金2月收益率僅0.28%,比2年期定存保證收益率0.97%還低,導致自行提繳勞退金的人數直直落,占總人口比率已降至5.90%,減少逾萬人,凸顯勞工愈來愈不相信政府基金的操作能力。


資料來源:勞退監理委員會


【2009/04/1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台勞走出去 證照當護照(系列完)


經濟日報╱記者/雷盈、徐碧華】 2009.04.17 03:31 am


大失業潮來襲,求職競爭空前激烈。世道不一樣了,現今的職場,本土化不如國際化,擁高學歷不如有證照;以前國人力抗外人來搶工作,現在轉而要求政府開大門交換,能讓台勞走出去。

今年職場上最夯的位置首推公務員,再來就是金融機構的儲備幹部(MA)招考,一考上,月薪從5萬元起跳。要成為儲備幹部,英文能力是基本條件。

儲備幹部夯

ABC變基本功


富邦金控是本土企業,負責人力資源的副總經理徐正宗在MA招才說明會上說,公司將往大陸華東發展,即便市場主要在華人區,MA一定要接受國際化的訓練,幾年後一定派到國際金融中心香港學習。

不只是入門,想居要職,國際化經歷也很重要。富邦金副總以上主管具外資資歷的比率快速上升,前年是27%,去年是35%,今(98)年至今已到45%。

根據104人力銀行統計,有四類職缺一向愛用留學背景人才,除了前述的金融業之外,還有高科技工程研發類、國外業務及設計產業。

104行銷總監邱文仁說,很多理工科畢業生去當國防役、研發替代役,薪水和一般員工一樣多,一邊服役、一邊賺錢,還能卡位,想出國念書的人越來越少。這幾年,很多科技大廠企業主抱怨找不到國際化人才。

面板公司被控違反美國反托拉斯法,眾達國際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黃日燦有同樣地感嘆:「每個大公司都應該有個稍懂國際法務的法務人,現在台灣的公司很少有這種人。」

市場供應不足,索性自己培養。安永與台大會計系合作,出錢送學生到美國唸一年,回國後在安永上班。所長王金來說:「有了這一年的經驗,以後就比較有機會往國際化走。」

八成企業主

相信照得住

不是人人都有語言天分,出國留學也不是多數人能負擔得起,還有其他的求職捷徑嗎?「有,證照」邱文仁說。

根據104調查,有八成的企業主願意給有證照的求職者一個面試的機會。

考照已經非常盛行,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執行長林由敏表示,很多文學系所幫學生整班報名來考秘書、人力資源證照。

商學科系、行銷類學系畢業的學生最愛考專案管理師(PMP)和初階商務企劃員(WBSA),這兩者是很熱門的國際證照,代表了企劃、行銷能力。

考照熱是高學歷高失業率下的產物。今年2月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者達14.7萬人,占總失業人口近四分之一。行政院主計處指出,一般到2月時,高學歷者大多已找到工作,大學以上學歷的失業者不到十分之一。

現在企業主徵才還是會先看學歷,但邱文仁強調,假如學歷相當,擁有專業證照可以幫經歷加分。

也有直接要求要有證照的,很多國外企業主要求上台做簡報者一定要有專案管理師(PMP)執照。林由敏日前也去考了PMP,她說:「很怕哪一天我也被淘汰,還是先考起來再說。」

職業證照也很競爭,不少瑜伽老師手中不只擁有一張師資證照,拿國內的還不夠,還拿國外的。

中華民國瑜伽協會理事們年初前往印度進修,副理事長佘雪紅展示拿到的一所印度大學認證執照,她說:「印度是瑜伽的發源地,拿到印度的執照,在職場更具說服性。」

到國外拿照,中國大陸是晚近熱門地區。據非官方統計,近三年台灣人考大陸證照的人次上千。從早期的美容師、餐飲證照,到現在的理財規劃師、證券經紀人員等。

兩岸考照熱

盼雙方認同

因為國內找工作不易,想西進工作者越來越多。這股潮流讓以前不可能的事發生了,券商公會、期貨公會建議兩岸承認彼此證照,納入金融監理備忘錄(MOU)。

在以前,保護國內勞工是王道,承認大陸證照一定會被指責,「情勢不同了,國內失業這麼嚴重,勞工現在是要求政府幫忙走出去。」一位會計師這麼說。

會計師界也開始出現與香港相互承認證照的呼聲,以取得香港上市公司的簽證商機。大失業潮下,等待政府救助是下策,人力業者建議,練好基本功競逐職場才是康莊大道。(系列完)

【2009/04/17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Term of Use

藏今閣 Copyright © 2009 Flower Garden is Designed by Ipietoon for Tadpole's Notez Flower Image by Dapi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