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1日 星期四

環孢靈素在異位性皮膚炎治療中的角色


2009-05-19 08:00:00 KingNet 

醫藥疾病
案例報告:有一位七歲大女童在 2007 年年底來本院小兒過敏氣喘次專科門診就醫,當時這位女生有輕微異位性皮膚炎情況,主要的侵犯範圍在眼瞼板、頸部、上半背部、手肘彎處以及膝窩處,但僅有輕微的皮膚表面變得較為粗糙,並無慢性苔蘚化的情形。於是在門診就醫後安排抽血檢查,包括白血球數目及分類、紅血球及血小板、過敏指數 (IgE) 及36 種過敏原的測試,其結果檢驗數值皆在正常範圍內,並未發現任何異常。

由於女童母親觀察到蛋白質食品食用後似乎較容易有紅疹產生,所以有請家屬先注意進食與皮膚紅疹情況,並給予短效型抗組織胺藥物及局部類固醇藥物塗抹使用。之後,再遇見此病童已是2008年3月中,雖然其異位性皮膚炎的位置和三個月前差不多,但是此時已有慢性苔蘚化的皮膚變化了,病人搔癢症狀也變得更為明顯,所以除了之前的藥物使用外,並給予病人短期的口服類固醇使用,以及局部塗抹免疫抑制藥膏。

後來病人並未規律回診,而是另外再尋求南台灣其他醫院醫師的協助,並且作了一系列檢查,包括過敏指數、抗核抗體 (ANA)以及補體 (complement), 結果皆正常。這段期間,病人於 2008 年 5 月中發生了皰疹,此皰疹影響範圍包括右側前額、嘴巴周圍、右大腿內側,而且初期有發燒四天的情況,這種皰疹的情況一直未完全瘉合,持續了十多日直到5月底病人又回到本院門診再次就醫,當時病人不但有之前異位性皮膚炎的問題,還有未痊瘉的皰疹以及嘴巴周圍有膿痂疹的變化,於是建議住院加以治療,在給予抗生素、類固醇、局部皮膚保護劑使用下,病人的搔癢及感染情況迅速獲得控制並於住院四天後出院。

在2008年6月底,病人再次前往中部尋求其他醫院醫師的意見,且重覆作了些檢查,包括過敏指數、抗核抗體(ANA)、抗雙股去氧核糖核酸抗體(Anti-dsDNA) 以及其他特異性自體抗體,結果皆正常,同時,之前異位性皮膚炎合併膿痂疹的情況又再爆發,而且以整張臉發生的情況來產生,由於病情顯然較為嚴重,所以再次建議住院施予治療,之後於住院五天後順利出院且於門診追蹤。

不幸的是,這位小朋友在2008年7月底再次爆發,由於考慮到其異位性皮膚炎是在兩個半月之前得到皰疹之後才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同時,從之前的治療經驗得知,病人雖然對類固醇的反應佳,但只要藥物一減量就容易有復發的情況,所以,與家長溝通後,開始給予病人服用一種免疫抑制劑:環孢靈素 (cyclosporine),在給予六週後即停藥,病人不但不再有復發情況,而且連之前輕微的皮膚發炎情況也獲得明顯改善。

一般的異位性皮膚炎,大多在嬰兒時期即可發現,由於有明顯臉頰、手腳伸展側的皮膚變得粗糙,甚至形成紅疹斑塊的情形,所以通常會引起家長的注意,由於大多是因為哺食配方奶中蛋白過敏的關係,只要換成水解蛋白奶粉食用一段時間,注意其他副食品添加時的內含物,配合一段時間藥物的服用及塗抹,絕大多數病情都可以獲得相當良好的控制,快則兩三個月內完全緩解,慢則一兩年內緩解,即使是需要短期使用類固純口服藥物的次數也不常見。

然而,針對此案例中的病人而言,臨床上是異位性皮膚炎的表現,並未檢驗出一般常見的過敏原,相對地也很難作預防的工作,這位女生對於口服抗組織胺的止癢反應也不佳,導致病人在夜間睡眠時不自主地就進行搔抓動作,讓皮膚受損更嚴重,以致於讓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後又形成膿痂疹的情況,再加上這位小女生原本就天生皮膚白皙,又處於需要與其他同學頻繁互動的年齡,臉上這樣的變化讓她變得較之前畏縮而且被動許多。

此時,給予短期的口服類固醇對予其發炎引起的搔癢會有很大的幫助,然而,這個藥物並不能長期使用,從其治療反應看起來也並不能使其主導皮膚發炎的 T 型 淋巴球細胞「安份」下來,以致於這位病人在得了皰疹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所以我們嘗試使用另外一種免疫抑制藥─環孢靈素(cyclosporine)來治療,環孢靈素對於T型淋巴球細胞已知有很好的抑制效果,它在臨床上常用於一些自體免疫疾病及器官移植後使用,然而,在那些治療目的下所使用的劑量不但高而且需使用很長一段時間,甚至終身,對於我們這位病人,只需少量劑量且數週到數月使用則可以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也較不會有腎功能受損或者是高血壓的情形。

我們認為針對那些年紀已超過五、六歲的異位性皮膚炎而仍然反覆發作的病人,應考慮此種較積極的治療方式,以減緩病人病情,讓這些小朋友也能有個快樂的童年。


本文作者【柳營奇美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詹仁隆醫師】 新聞來源:KingNet
 
Term of Use

藏今閣 Copyright © 2009 Flower Garden is Designed by Ipietoon for Tadpole's Notez Flower Image by Dapino